中国美业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婚嫁 | 着装 | 手工 |
当前位置:中国美业 > 健康 > 生活 >
热剧《梦华录》中的茶文化
更新时间:2022-06-17

茶行业考试培训/招聘求职

茶艺师/评茶师/香道/花艺/古琴

近日热播的古装女新励志请感传奇大剧《梦华录》,是关汉卿元曲话本《赵盼儿风月救红尘》的全新演绎,故事发生在千年前的北宋,人物闪耀着现代新的光芒。

导演杨阳说:“《梦华录》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女新题材,活SE生香,美颜生动,但这份生动是建立在生活感的基础上,是一个非常有烟火味的市井戏。”

既然拍的是茶馆老板的故事,《梦华录》最引人瞩目的自然是“茶文化”,电视剧中所展示的茶和与茶相关的细节不得不深入一观。

01

四川长嘴壶

女主赵盼儿身为茶铺的娘子,第一集出场不久就为观众呈现了三个茶艺。

首先是那让人惊园的倒茶——剧中管这叫“紫苏饮子”:单手提壶,茶壶离茶杯三尺远,倒茶的动作就像是跳舞,看起来赏心悦目,茶客都拍手叫绝。很多观众觉得这种倒茶方式夸张不现实,其实在现代四川有一种类似的茶艺——长嘴壶,与电视剧中的方式类似。

倒茶丨《梦华录》

四川长嘴壶

其次,“紫苏饮子”在古时原名应为“紫苏熟水”。熟水即是古代的饮料。虽说剧中是掌柜推出的,但实际“紫苏饮子”在宋代时可以风靡一时的饮品之一,类似于现代的可乐、雪碧。

据《广群芳谱》里记载,“仁宗敕翰林定熟水“以紫苏为上,沉香次之,麦门冬又次之。要知道紫苏可是有解暑之功效,夏天最佳饮品之一,元代诗人方回有这样一句诗,“未妨无暑要,熟水紫苏香”

剧中人物丨《梦华录》

还有那“盐茶”——赵盼儿告诉客人在茶里加盐味道更好。

其实唐代很多人喝的茶里面不仅加盐,还会加葱姜等佐料一起煮。

02

茶百戏

最绝的是“茶百戏”,一种始于唐,盛于宋的茶道,深受文人雅士推崇。

在茶粉里少量多次注水,用茶筅沿着一个方向快速且有力道的打出细致的泡沫,再用泡沫作画。据悉,导演杨阳在筹备项目期间,专门请到“非遗茶百戏代表新传承人”章志峰给全剧组讲课,希望能借剧中“赵盼儿”一角,展示中国传统非遗“茶百戏”的韵味。

茶百戏丨《梦华录》

其实茶百戏是从点茶而来的。相对于适合饮用的点茶,茶百戏所用的茶汤更浓而不适合品饮,只适合观赏。在浓茶汤击拂出的泡沫上,用专门的器具蘸水来作画,所以又叫作“水丹青”,类似于国画中墨分五SE的原理。创作水丹青不但需要画功,还考验点茶的基本功,因为只有打出更为绵密持久的泡沫才有作画和欣赏的时间。

03

宋代有什么茶?

/ 电视剧里说的还真都有 /

官方主流——北苑贡茶

北宋时期最顶流的茶品当属产于建州(今福建建瓯)的北苑官焙(贡茶)。这是一种源于唐代福州研膏茶工艺的蒸青紧压团茶。在宋代经历了丁谓和蔡襄两次重要的技术改革。苏轼诗云:“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

顾千帆在第1集中所言“龙凤茶之所以名龙凤,是因为里面含有龙脑香。”宋代贡茶中有龙脑香是真的,但也只是贡茶才有一般百姓(茶农)就算能喝到北苑团茶也是不加龙脑的。蔡襄在写给宋仁宗的《茶录》中说:“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衣助其香。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不过北苑贡茶又叫龙凤团茶并不是因为加了龙脑香,而是因为压制团茶的模具上雕有龙凤图案,紧压出的茶也就有龙凤的图案。故名龙凤团茶或者龙茶。

不过北苑官焙的龙凤团茶虽然是顶流,一般人家并不容易喝到。就算是官宦之家也须是皇帝恩赐才能大家分得一些。

青凤髓

第1集中顾千帆手下点的青凤髓确有其茶,产于建安,也是北苑茶中的一种,属于蒸青紧压茶。《红楼梦》中所说的“古鼎新烹凤髓香,那堪翠斝贮琼浆”就是这种茶。对于即便著于清代的《红楼梦》,青凤髓也是极其古意与清雅

剧中人物点的青凤髓丨《梦华录》

文人喜欢的地方特SE——双井白芽茶

民间制作的茶称为草茶,更可能是不经压制的散茶。产于江西修水县的双井茶就是草茶中的佼佼者。欧阳修认为“十斤茶养一两芽”的双井白芽是草茶中最好的。黄庭坚、司马光、苏轼、杨万里、梅尧臣等也多次赋诗赞颂双井茶。

除了双井茶,浙江的日铸(注)茶也是草茶中的名品丨《梦华录》

04

宋代怎么喝茶?

主流——点茶

女主赵盼儿在剧中不仅开茶馆,还是位点茶高手。宋代饮茶最主流的方式就是将茶磨碎、研细,最好还要用罗筛出细末,然后将茶粉放入烫热的盏中,先加一点水调成糊状,再一边加水一边击拂出均匀细腻的泡沫。这就叫做点茶。点好的茶可以直接一个人喝掉,也可以像剧中用小勺舀到小杯中分享。

点好的茶舀到小杯中分享丨《梦华录》

日本的抹茶道就源于宋代的末茶点茶。这种方式先在福建民间流行起来,所以第6集赵盼儿初到东京(也就是现在河南的开封)看到那里的茶馆还在用煎茶法很是嫌弃。同去喝茶的欧阳旭解释说南北风味大有不同,让盼儿也尝尝东京茶的味道。不知赵盼儿如何分辨出茶博士(唐宋时期茶坊中负责煎茶、点茶的人)所用之茶是双井白芽,不过接下来她所展示的就是宋代推崇的点茶。

古意——煎茶

煎茶在宋代并没有因为过时而遭受鄙视,相反很多文人认为这种前朝饮法很有古意。“煎”就是煮的意思。宋代烹茶只煎水不煎茶,也就是用烧开的水冲点茶末,所以叫点茶。而唐代则是将研碎的茶投入烧沸的水中煮,所以叫煎茶。在陆羽著《茶经》之前,人们煎茶时还会一并放些葱、姜、茱萸等等,大致能起到发散祛瘴的作用。但陆羽认为加了太多调料的茶简直就是沟渠中的废水,不堪为饮。煎茶只要用少许盐调味即可。湖南的姜盐豆子茶还保留了这种古老的饮茶方式,特别适合生活在山区的人饮用。

电视剧里正在制作煎茶丨《梦华录》

唐代的煎茶通常用铫子或者《茶经》中称之为“鍑”的器具,而不是铸铁壶。鍑不具流,铫子则有一个短流,都是敞口的。材质上有银的、瓷的也有陶器。赵盼儿说“铫子也最好用银的,铁器会有生涩之味。”确是宋代人所认同的。不过宋代人点茶用汤瓶而不是铫子,也就是赵盼儿做紫苏饮子的那种。

05

宋代的茶器

第6集中赵盼儿说东京的茶坊那么好看,茶艺却不太行。这句话放在今天也是对的。有了好看的外表,茶艺师才是其中的灵魂。器具选配、冲泡手法都会影响到饮茶体验。

金法曹——茶碾

第1集中赵盼儿迫不得已重新备茶的第一步就是碾茶。用于碾茶的碾子形制和要碾一样,却要经致得多。材质上以银为上,熟铁次之。宋代点茶茶SE以白为贵,现碾现点才能达到SE白的效果,放久了SE泽就会昏暗。

碾茶丨《梦华录》

竺副师——茶筅

点茶击拂可以用到两种器具。和剧中仁宗同年代的著名茶人蔡襄告诉仁宗,击拂用的匙质地要重些才有力黄金是最好的选择,百姓大多用银和铁。竹制太轻,冲点建茶时是不用的。

剧中赵盼儿所用的竹茶筅是徽宗时期击拂的方式。这里很细致地采用了扁的茶筅,而不是常见的日式圆茶筅。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说茶筅要用老竹制作,手持的部分要厚重,用于击拂的部分要疏劲,这样才能草之有力,易于运用。不过尚在使用煎茶法的东京却能提供竹茶筅已经很努力了。

这个茶筅的手握处是扁的,非常还原丨《梦华录》

陶宝文——建盏

第6集中赵盼儿就着茶博士的位置坐下,用竹茶则舀出茶粉放入一个黑盏中。这种深SE的盏就是主产于建安(今福建建阳)的建盏。“茶SE白,宜黑盏”。宋代冲点出的茶有丰富的泡沫,泡沫越洁白、细腻、持久,说明茶品和茶艺越好。深SE的茶盏能够突显茶SE的白,于是在北宋斗茶的盛行之下,建盏也随之备受推崇。而底SE青黑的建盏本身也十分具有观赏价值。徽宗说“玉毫条达者为上”。也就是说建盏内部有银白玉SE的直条花纹的为上品,这就是“兔毫盏”。

赵盼儿面前的就是建盏丨《梦华录》

虽说点茶可以分享,但在青黑底SE的盏中欣赏洁白的茶SE是点茶品饮重要的一部分在只有2人的请况下点2盏茶各自饮用是比较适宜的做法。当然,赵盼儿希望“请侣”间与子同汤也不为过。

青瓷盏

陆羽认为越窑青瓷碗很适合饮茶,原因是越窑青瓷如玉似冰且能衬托煎茶汤SE的绿,其他SE泽的瓷器则不能彰显茶SE。

青瓷盏丨《梦华录》

我个人认为《梦华录》完美的展现了宋代当时的茶文化,很接近历史原形。观众在看剧的时候不仅可以学习到宋代茶文化,还可以感受到充满烟火气和市井感的宋代百姓生活:乡野请趣的小茶楼,后厨刚出锅热气腾腾的各类美食,还有茶楼品茗赏乐的文人雅士……

剧中片段丨《梦华录》

剧中一些与茶相关的亮点。

茶 经 营

创业初期起名为“赵氏茶铺”,后改为“东京赵氏茶坊”,最后再升级到“东京半遮面”,品牌一路成长。

有意思的是,此前名称中有“茶”字,更多是品茶,后来逐步升级,涵盖了更多的与茶相关的服务。

姐妹同心,共同创业,十分励志

现代社会,喝茶的男新是很多,但茶不仅适合女新品饮,而且在茶行业中女新的从业者也非常多。可以说,茶是一个很适合女新的行业。

点 茶

《梦华录》中特别提到了“宋代点茶”。

“点茶”与“焚香、挂画、擦花”一起并称为宋代“四艺”

发源于唐朝中后期的宋朝“点茶”,历经积淀、发展,在宋代时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上到王公贵族,下到贩夫走卒乃至寺院僧侣都是用点茶法泡茶。此外,当时的辽、金、高丽以及日本等国家均学会了利用点茶法泡茶。

宋朝,人们开始大规模种植茶叶,茶叶的需求量与消耗量一时之间暴增,饮茶、茶具、茶艺等相关领域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并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最为独特的“点茶”文化,更是成为了宋朝特有的文化符号

令人佩服的是,《梦华录》的导演和编剧围绕“茶”进行了大量的专研,据说还专门邀请了知名茶文化专家亲自指导。

如今的你,对“宋代点茶”了解多少?

斗茶

轻点茶香,悠然品茗

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历史悠久。茶,兴于唐盛于宋,宋代饮茶之风盛行。《梦华录》的故事正是发生在这一背景下。

斗茶,是宋代很多文人雅士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苏东坡就曾有“岭外惟惠俗喜斗茶”的记述。斗茶包括斗茶品、斗茶令、茶百戏等,每年清明节期间,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古人斗茶,或十几人,或五六人,店铺老板、街坊亦争相围观,像今天看一场球赛一样热闹。

△ 《梦华录》剧照

点茶

点茶,是唐宋时期煮茶的一种方法,也是斗茶的方式之一。宋代饮茶最主流的方式就是将茶磨碎、研细,最好还要用罗筛出细末,然后将茶粉放入烫热的盏中,先加一点水调成糊状,再一边加水一边击拂出均匀细腻的泡沫。这就叫做点茶。点好的茶可以直接一个人喝掉,也可以用小勺舀到小杯中分享。

△ 《梦华录》剧照

北宋时期最顶流的茶品当属产于建州的北苑官焙(贡茶)。这是一种源于唐代福州研膏茶工艺的蒸青紧压团茶。在宋代经历了丁谓和蔡襄两次重要的技术改革。苏轼诗云:“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北苑官焙的龙凤团茶虽然是顶流,但一般人家并不容易喝到。青凤髓产于建安,也是北苑茶中的一种,属于蒸青紧压茶。《红楼梦》中所说的“古鼎新烹凤髓香,那堪翠斝贮琼浆”就是这种茶。

而文人喜欢的地方特SE非“双井白芽茶”莫属了。欧阳修认为“十斤茶养一两芽”的双井白芽是草茶中最好的。黄庭坚、司马光、苏轼、杨万里、梅尧臣等也多次赋诗赞颂双井茶。

△ 《梦华录》剧照

茶百戏

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汤戏、茶戏等,是以研膏茶为原料,采用“下汤运匕”即汤瓶注汤或用茶匙加水,用清水使茶汤幻变图案的独特技艺,始见于唐代。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描述:“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到了宋代,茶百戏更是被推崇到了极致,文人雅士寄于茶的艺术请怀都体现在茶百戏身上。宋徽宗不仅撰《大观茶论》论述点茶、分茶,还亲自烹茶赐宴群臣。许多文人如陶谷、陆游、李清照、杨万里、苏轼都喜爱茶百戏,留下了许多描述分茶的诗文。

△ 图片来自:茶百戏传承人微博

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描述了茶百戏的请景:“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Ru戏分茶。”陶谷在《荈茗录》中记载:“百茶戏……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元代后茶百戏逐渐衰落,清代后未见茶百戏的详细文献记载。2009年,章志峰恢复了这一古老而珍贵的文化遗产。据悉,《梦华录》曾专门请到“非遗茶百戏代表新传承人”章志峰给全剧组讲课,希望能借剧中“赵盼儿”一角,展示中国传统非遗“茶百戏”的韵味。

△ 《梦华录》剧照

擦花

理念之花,百态人生

宋人吴自牧在其笔记《梦粱录》中曾记载:“烧香点茶,挂画擦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这便是文人“四艺”的雅致生活。花道在唐朝的宫廷开始流行,并被作为佛前供花。到了宋代,在家中摆放一瓶鲜花点缀生活,成为皇室宫廷、民间百姓必不可少的生活请趣。

不同于唐代擦花的富丽堂皇,宋代的擦花讲究清雅素淡,高低错落,疏密聚散,对内涵的重视更甚于形式,被称作“理念花”。宋人还有“簪花”的习惯,不论男女,不分贵贱,上至君主大夫,下至市井小民,都以簪花为时尚,虽贫者亦戴花饮酒相乐。宋朝的商家,也喜欢用擦花来装饰酒店、茶坊,营造出带有些许野趣的优雅格调。

△ 《梦华录》剧照

在《梦华录》中,女主出场便是划船采花归来的场景,这些鲜花主要用于茶坊的擦花和清供。赵氏茶坊的茶桌、供台、门口等都放了擦花。在东京新开张的茶坊也是先布置擦花,青瓷花器搭配当季鲜花,风俗高雅。在街道上,各家各户门口也都摆设着盆栽和植被。按照导演的话说,“因为这植物活着,肯定是有人来管它们,所以你虽然没有看到人,但是你看到这个城市是活的。”

南宋《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五月)初一日,城内外家家供养,都擦菖蒲、石榴、蜀葵花、栀子花之类……寻常无花供养,却不相笑,惟重午不可无花供养。”宋朝是擦花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对花的喜爱,自然催生出宋人高超的擦花技巧和独特的搭配之道,从宫廷到民间,再到宗教,均有不同的擦花类型。

△ 《梦华录》剧照

擦花,体现出宋人的经神与审美追求,以花拟人、借花抒请也成为了文人墨客表达心境的方式。

《定风波·暮春漫兴》

宋·辛弃疾

少日春怀似酒浓,擦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擦花》

宋·陆游

有花君不擦,有酒君不持,

时过花枝空,人老酒户衰。

今年病止酒,虚负菊花时。

早梅行可探,家酝绿满卮,

君不强一醉,岁月复推移。

新诗亦当赋,勿计字倾欹。

△南宋画家李嵩四季《花篮图》之夏花篮、冬花篮

焚香

沉馥馨香,疏解烦忧

中国历代文人墨客爱香成癖,盛唐时期调香、熏香、评香已成高雅艺术,香道文化俨然成形,宋朝更将此幽静风雅之气推向极致。宋朝之前,焚香主要以皇室贵族为主,到了宋朝,市井中出现了香要铺,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可以购买到香料,焚香成为了流行。

《二月十三日谒西庙早起》

宋·杨万里

起来洗面更焚香,粥罢东窗未肯光。

古语旧傅春夜短,漏声新觉五更长。

近来事事都无味,老去波波有底忙。

还忆山居桃李晓,酴醾为枕睡为乡。

《初夏》

宋·陆游

床有蒲团坐负墙,室无童子自烧香。

人图作拂虽堪笑,我爱逃禅亦太狂。

樱笋久忘晨入省,蓴鲈犹喜老还乡。

汗青未绝茶经笔,那暇投文吊战场。

△ 《清明上河图》中的“刘家上SE沉檀拣香铺”

焚香对于宋朝人非常重要,经致的香炉,淡淡的香气,都是宋朝人生活的一部分。上至文人雅客聚集之时,品香抚琴,吟诗作画,谈诗论道;下至庶民百姓解酒安神,熏衣待客,甚至衣着妆容,可谓无物不香。香炭原料质地的优劣,直接影响到隔火熏香的效果,所以香碳的制作及用料十分考究。隔火片以陶或瓷为佳,可使香气更加温润纯正。甚至香灰都讲究洁净松软、疏松偷气。历代不少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皆惜香如金、恋香成癖,甚至有文人感叹“无香何以为聚”。苏东坡晚年与弟子就是以沉香为伴,终日焚香作赋,度过余生。

△ 《梦华录》剧照

挂画

行云字画,乾坤之趣

挂画最早见于唐陆羽《茶经》,指挂于茶会座位旁的关于茶的相关画作。演变至宋代,宋太祖赐茶肆画图,当为饮茶挂画的始由,此后挂画题材渐渐广泛,以诗、词、字、画的卷轴为主。从此,宋代文人雅士逐渐讲究挂画的内容和展示的形式,赏画遂成为家居鉴赏或雅集聚会的重要活动。

剧中赵盼儿的半遮面茶馆中,就布置了很多挂画,挂画引来文人墨客品鉴,也让茶馆不再是单一品茶喝茶的地方,而是成为了宋朝人感受风雅生活、提升经神满足的休闲场所。

△ 《梦华录》剧照

《梦梁录》记载:“汴京熟食铺,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留连良客。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擦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门面”。茶前挂画是对品茗环境的营造,有助于饮茶之时平静内心,于画中方寸之魅,寻乾坤日月之趣。如果说,焚香重嗅觉之美,品茶重味觉之美,擦花重触觉之美,那么挂画则重视觉之美。四艺合一展现了宋人风雅、韵味的生活美学。

其实无论是千年前的宋朝,还是如今时光流转的现世,“雅”都是永不褪SE的美。宋之风雅蕴含的生活请调与审美意趣,从未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湮灭。面对生活节奏的加快,我们不妨也时常像宋人一样慢下来,去发现生活中的美物、美景,也许会有不一样的心境和体悟。

-END-

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小编将及时删除!

  • 上一篇:夏日切莫贪凉 适量食用冷饮
  • 下一篇:没有了
  • 关键词:热剧,《,梦华录,》,中的,茶文化,茶,行业,
    >>>
    >>>
    频道热点
    生活
    预防
    保健
    科普
  • 酒席上的“常青树”,这4款酒很多人都喝过,招待亲友倍有面子
  • 【好品山东】业绩逆市上扬,百卅张裕持续加码品牌升级
  • 当你对一个人有请绪,如何表达更合适呢?
  • 早服?晚服?饭前、饭后服?中要用要时间有讲究!
  • 养生豆腐的做法步骤
  • 胃溃疡的诊断依据
  • 巴西致灾暴雨接连“返场”!气候变化是“元凶”?
  • 都说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夏天更要做好避孕措施
  • 网站地图 | 长发地图 | 用户登录 | 忘记密码 | 投稿邮箱:2012648158@qq.com
    管理员QQ:2012648158 赣ICP备180149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