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业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婚嫁 | 着装 | 手工 |
当前位置:中国美业 > 健康 > 生活 >
太极在拳里亦在拳外
更新时间:2022-04-14

太极拳的拳理博大经深,太极拳的拳法亦浩如烟海,但是不宜给太极拳披上神秘SE彩的外衣,也不宜给太极拳配套玄学的讲解,那些无法用科学、通俗的话语诠释的东西,是不利于人们正确的认识传统太极拳,也不助于太极拳的教学与推广。我认为,太极在拳里,亦在拳外。如果太极拳爱好者注意观察,就会看到或想到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体现了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太极拳来源于生活,我们练习传统太极拳就是要追求回归自然。前辈们告诉我们:“万法归一,道法自然。”,宜与自然规律相合,这样练习太极拳的功效才会更好。

一、师爷李雅轩公在《太极拳练习谈》文中说:“松软不是身体的哪一部分,而是整体,提起一件衣服,不管你提它的前襟、后摆、袖子,都提不顺。只有提领子才顺,一提领子其他部分都被很顺地提起来了。这衣服是垂下、松软的,也是整体的。太极拳的练习也是一样。”

二、师爷李雅轩在《太极拳练习谈》文中说:“太极拳的练习好比伞的撑开,伞不用时收起来,放松了。用时撑开,此时伞面是绷起来的,不是硬也不是懈,是整个铺开的。整个伞面是完整的,伞面上的每点都处于整体中,张力是均匀的,太极拳练习松软的请况与此类似。”

三、师爷李雅轩公在《太极拳练习谈》文中说:“……练架子时,身势应如载重之船行于扛河之中,是又有动荡之形势,又是非常的沉稳。起,不离水的托力,下沉,不能触到河底,船身始终是由水的浮力托着的。也就是说,人练拳的身体,是在脚腿上之动弹力托着的,又不能浮起,又不能生到硬根上。”他还说:“在练拳时,身体如火车的车厢,脚腿如火车厢下之大盘丝簧,车厢是托在盘簧上的,不使车厢上起离开盘簧,也不使车厢下触着硬地铁轮……”这两个比喻恰当极了,绝妙极了。用载重之行舟和火车之车厢喻太极拳之行功走架,既贴切,又形象,使人不难领悟松沉松起的真义。

四、师爷李雅轩公在《太极拳练习谈》文中说:“在练时,先将全身放松,尤其是两臂,要松得如绳拴在肩上的一样,不可稍有拘束之力。”

五、师爷李雅轩公在《太极拳练习谈》文中说:“打掤劲一定要将自己的肩肘松开了,叫他如按在车轴之上找不着一点的实用可用劲。”雅轩公一语道出打掤劲的真义,通俗易懂。

六、太极拳名家牛春明说:“尾闾与夹脊得中,自然立身中正,前进后退,左旋右转,尾闾犹如船舵与船的关系,实为虚实变化之枢纽。尾闾中正是运动中动态概念。”

七、太极拳名家陈微明谈及发放整劲时,他深入浅出地说:发放整劲就像把一块石头丢出去一样,不留一丝劲在自己身上。自己并不觉着在发力,脚下一摧,对手就挡不住了。发者本身自觉愈无劲,而受者愈觉愈沉重;反之,本身自觉出劲甚猛,但被击者并未受的如其理想中之重量。此中原由,实因发者自觉有劲,其劲并未全部偷出。其自觉无劲者,彼劲已全部偷出。故发劲须如放箭,曲中求直,当完全吐出,勿俏停于手臂中。

八、太极拳名家郑曼青说:“我现在更深入的讲一句,你们就会很容易的悟到怎么叫松。比方说:我们现到一个佛殿去,前殿有一个弥勒佛,很大一个肚子,笑笑的,他是拿一个布袋,人家讲上头题着:‘坐也布袋,走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人不但自己是个布袋,甚至于一切……儿女妻子、功名利禄……无一不是布袋,尤其自己这个布袋最难得放下。练太极拳是难,就是难在自己有意识挡住,我不能进步,是自我意识挡住了自己,没有办法打通,这一点实在是太极拳最难的关头。”

九、太极拳名家郑曼青说:“我现在再讲一个最简单而且最有效的方法,各位可以自己试验的,那就是拳势的动作请形,在我们的意念中,不在打拳,我们要比喻在水里莫鱼,也像是在陆地游泳,把空气当作水用,意到气到,时间久了,便会水到渠成。”

十、太极拳名家郑悟清说过这样的比喻,来说明胯在太极拳的重要地位。木偶戏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当木偶在舞台上表演各种动作时,木偶的一举一动,全都由演员的手来指挥,演员的手拉得越好,木偶表演的越经彩。他说:太极拳的胯也是同样道理,一切动作的变化莫测全依赖于胯的动作。所以练习身法必须从裆胯着手,如不能掌握裆胯的走向,那么就不能做到身法正确,周身灵活。

十一、太极拳名家刘晚苍说:“太极拳的重心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交手双方在运动当中既要保持自己的重心平衡又要破坏对方的重心平衡。‘四两之力拨千斤’讲的就是攻击对方的重心不需要多大的力量。电视上播放过一个节目,一个75公斤体重的人站在河岸上,用手拽着一根绳子,可以拉动一条载着一台36吨重吊车的船。这说明极重的物体,当重心浮起时,用极小的力就可以使之移动,由此可见太极拳的‘四两之力拨千斤’并非虚言。”

十二、林墨根老师对我谈起练拳之“松”时说过这样的趣事:他在跟李雅轩师爷学拳时,对松的认识有一段经历,那是还是国内经济困难的时代,有一次林师买了两根带肘骨的蹄子和半斤雪豆去探访李师爷,李师爷拿过一只蹄子,掂了掂,问道:“此蹄多重?”,林师暗想:难道师父嫌少?愧疚道:“不足一斤”,“乱说”,李师爷正言:“拿去掂量”。林师揣揣不安地伸过手去,被李师爷用蹄子敲了手臂,痛得钻心。林师拿着蹄子到厨房,刚才豁然开朗,此蹄不足一斤,只因剔去了关节处的蹄筋,没有牵扯,敲在身上尚且承受不起,人之手臂又何止一斤呢,若松下来没有挂念,做作浑朴繁重。林师由此领悟到松沉了。”

十三、林墨根老师对我说:“推手时,我的双手好像一张报纸的贴在你身上,你怎么动我都跟着你,有缝就钻……如果对方力点从下面来,我就从上面打出去,如同推小斗车一样……接劲要引化,要有接劲才能引化,接不了劲就不容易引化。比如说把传过来的一个篮球要拍起来,你不能顺力引化接球时,球就会触手弹出。所以要有接球的引化技术,才能运球、传球乃至投球。然而太极技击是瞬间化发连续的动作,一吸一呼之间的变化莫测,太极拳的引化远比接球引化的要求高得多。”

十四、林墨根老师对我说:“站弓步桩当弓腿实脚顺着地面反座力撑起身体的时候,有如千斤顶撑起汽车底盘换轮胎那样,脚好比千斤顶,胯以上的身体好比汽车底盘,所以撑起时身体不能上冲,这样是为了更好练出劲起于足往上传劲的腰腿功夫。”

十五、有练家子说:“松劲本是一根绳,松紧紧松刚柔用。找到这根绳子,功夫也就快练成了。”不错,较为贴切。这根绳要有意念虚领两个绳头,不然就丢了找不到绳。

十六、马车上的鞭杆,不抽打的时候,鞭绳是软的,柔到能卷成紧凑的圆盘,如抽打到人的身上,就会刚到皮开肉绽了。太极拳快架和散手的击打劲之上肢软弹,就像鞭杆上的鞭绳抽打那样。

十七、以延长劲力的作用时间,使对方身体发生加速运动,这样的延时加速使太极拳的击打威力倍增。吴式太极拳名师徐致一对此举例说:“我们用大铁锤去击几尺见方的大石块时,如两手举硬柄的大铁锤用大力去击石块,因怕两手虎口被震痛,往往锤到石面立即松劲,由于力的作用时间较短,结果只能击碎石块的表明而不能使石块裂开;如果改用软柄的大铁锤(用藤或竹的软柄可免虎口震痛),两手使出同量或者较小的力去击石块,只要听任大铁锤重重落下,使石块受震(即是加长力的作用时间,石块就会分裂为二。”

十八、朱纪生口述、盛彬整理的《张达泉的太极拳功夫》一文里面说:“有一次在中山公园有人问他什么是梢劲?他没有言语,随手把旁边一个人手上的竹剑拿过来,把竹剑扔向5米多高的梧桐树的枝岔,那竹剑并牢牢地擦在树上。然后他把竹剑拿下来,有意地把竹剑往树干上擦,竹剑擦不进,因为竹剑不是很锋利。人们很惊讶,人人称奇。”这样由根到梢、节节贯穿的展示,是个直观的回答。

十九、太极拳名家田金龙谈到“拔跟”问题时说:“先做一个实验:用手按住一根弹簧,然后把手向下滑过,弹簧立即向上蹦起。再谈一个经验:走楼梯时,不小心走空了一节,立刻头脑一空、身体僵硬、脚下漂起,身体随惯新力重重摔出。当双方对抗力量均衡时,如果本方立刻撤去对抗力,使对方失去对抗目标,对方就会在落空状态下身体向前冲出。对方前冲的程度要根据具体请况而定,即使一个非常轻微的摇晃,也是一个发放的机会。”

二十、太极拳明师马长勋在《吴式太极【南湖传习录】》书中说:“比如老子讲:‘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太极拳就练的这个。健康得像小婴儿那个柔,那个刚,那个气遍全身,包括他那时候的思想,那是太极拳的东西。不过一百天的小婴儿,你莫他的脚,他不‘跑’,他顶着你的手走,那个顶就是不丢不顶的那个顶。你往里去他往外有劲。你拿他的小手,他往里揪你,你推他他往外推你。他可没练太极拳,我们练太极拳的倒练不出这个劲来,为什么?你后天的本能没撤净,先天的东西出不来。这些东西练出来了,太极拳的听劲、懂劲、发人、化劲……就完全相合了。你看小婴儿,你用手莫他的脑袋,他脖子还没长劳呢,他就能顶着你的手走。你推他的肚子,你推哪儿,气就鼓到哪儿。你仔细观察,你比如推他肚子的左边,一会右边就瘪了,呼呼呼,左边就鼓起来了。你推心口,他都能上这儿来。太极拳为什么让你放松呢,完全是为了恢复自然的东西。你可以体会一下,不过100天大的健康的小孩抓你手掌是个什么劲,那就是个整劲。”

二十一、衣松肩、垂肘或垂手、松腰落胯或塌胯沉到脚底地下.就要减弱向上的支撑力,凭着自身重量.顺着地心引力向下落.把骨架放顺,让皮肉像晾在衣架上的湿衣服似的挂在骨架上自然垂坠。“骨升肉降”是指习练者骨架挺拔上撑的同时皮肉松肉下坠的感觉。在地球上的人,肉体自然会受地球引力而下沉,人之所以能够站立,全靠骨骼向上的支撑,这是人类克服地球引力进行运动的必然结果。以肢体感觉而言,骨架的挺拔是升的态势,皮肉松了下沉是降的态势;以刚柔而言,骨架的挺拔是刚的态势,皮肉松了下沉是柔的态势;以虚实而言,骨架的挺拔是实的态势,皮肉松了下沉是虚的势态。

二十二、你手拿一件东西需要十斤的力,而你能正好用十斤的力帮它拿起来,九斤力,少了拿不起东西;十一斤力,多了不是最佳用力。不多不少,不浪费任何能量,控制自如。就如平时我们吃饭拿筷子一样,是一种恰到好处的自然状态,过于松懈了;筷子掉下;过于僵硬了,夹东西动作慢又不灵便。这就是太极拳的练拳求中内涵在生活里面的表现。

二十三、太极拳名师李光昭在文章中说:“原以为非常简单的起势,用这么长的时间还没有做好,父亲一语点中我的要害:有起无势。父亲找来一根扁担和两个水桶,让我把装满水的水桶挑起来。我不解地望着扁担和水桶,蹲下身,把扁担放在肩上,连着试挑了几次。这时,我恍然大悟,父亲是要告诉我:起势如挑担。如果起势仅有形体的动作而没有挑起重担之意,就是有起无势。我终于明白了:起是外在之形,势则是内里之意。从那以后,我练起势时渐渐找到了挑起水桶的感觉,越练越有模样了。”

二十四、比方说有一个人以全身刚强用力的状态站着,由你把他抱起来;把人放下来后,叫他以四肢软绵绵放松而一点不要用力的势态站着,你再将他抱起来,这时你就觉得后者比前者沉重了。为什么呢?其中说明了松沉的道理。有如你抱小孩一样,如是活泼的手脚乱蹦时,你没有沉重的感觉;当小孩熟睡松软的时候,你就会有沉重的感觉。

二十五、太极拳明师马国兴在《论双重》文中说:在玻璃鱼缸中做个实验,将小粒石子轻轻放入水中,石子慢慢地落到水中,这个过程的每一个瞬间都是“沉”;石子落到鱼缸底部则不动,这个现象是“重”。将小木屑按至水底时再松开,木屑渐渐地升起直到水面,这个过程的每一个瞬间都是“轻”;木屑上升到水面则不动,是为“浮”的现象。通过这个小试验可以清楚地认识到:“重”和“浮”是静止呆滞的现象,在太极拳属于失根之象,故不取为法。“轻”和“沉”都是不停运动的势态,“轻”乃从天轻灵的法则,“沉”乃从地沉实的法则。

二十六、谈起腹式呼吸,其实人人都会,天天都用的,关键是怎样融入拳势。大人的卧床呼吸同婴儿呼吸一样都是腹式呼吸,当你平卧睡在床上,那时的自然呼吸就是腹式呼吸。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人体最自然、最充分的放松状态,腹肌和腰骨、腰肌都解放了,鼓、瘪自由了。这就是说放松腹肌、腰骨、腰肌,无需用力,这是腹式呼吸的要领。部分人把腹式呼吸的要领只盯在一呼一吸中,一分钟呼吸多少次,是否气沉丹田等等。老练家有言:“只要一松,气就能通。”所以,行拳走架的一举一动,都不能忘记“放松”与“行气”的结合,也是“气以直养而无害”的功效。在学习腹式呼吸之前,先体会一下卧式呼吸方式是有好处的。正所谓:行、走、坐、卧皆太极,这样练拳进步较快。

二十七、一个平底的茶杯有根,一个圆球无根。如果根的作用是稳定的话,圆球八面圆转而不倒,所以无根反如有根般稳定。茶杯的稳定有范围的限制,超出范围便如无根般倒下。太极拳运动追求的脚下之根是活根,是“无根之根”。

二十八、松腰塌胯有如身体自然放松坐在凳子上的感觉。坐在凳子上的时候,腰椎、胯骨要尽量放松,松沉的重量压在臀底左右两个骨位。如果臀底左右两个骨位不大受力,说明上身肢体还没有放松到位。坐好以后请别人把凳子拿掉,而自己可以很稳地似站桩在那儿,依然像坐在凳子上的状态,不前趴,不后仰,这就是松腰塌胯的感觉了。诸如开立步、马步、半马步、虚步、弓步的拳势,都有松腰塌胯坐凳子的松沉身势。

二十九、《和金仁霖老师的学拳记录》文中说:“说到脚底的时候,金老师说,太极拳名家金仁霖说:杨家老师上面讲的脚,实际上是脚根,一字之差导致了大量的谬误出现在拳家当中,脚,是要求平铺于地面,像吸盘一样吸住地面,脚趾不扣,脚跟也不顶,就像贴在墙上做挂钩用的吸盘一样,吸在地上,怎么能把脚平铺地面呢,就是做牌位先生。顾名思义,人像牌位一样站着,全部靠足,然后摇脚踝,脚踝以上完全不能有弯曲,就像牌位一样前后摆”。衣象吸盘一样吸住地面,就得把脚踝、脚跟、脚心、脚外侧、脚内侧、脚掌趾松好松到位。

三十、太极拳名师康伟在《漫谈太极拳的内气与内劲》文中说:“前辈说的‘内气’、‘内劲’是一个东西!一个气球放在那里,你不动它,它有内气,但没有表现出力量。你用手去压它,它表现出了力量,向外弹你的手,这就体现出了劲。一个体(本体),一个用(作用)。”这个以气球喻内气和内劲,有点太极拳的内涵意思。

三十一、行拳时是脚跟吃劲还是脚掌吃劲的问题,不妨作以下实验就能心中有数。哪最有支撑劲?当你推一辆载货三轮车爬坡时,当你使出最大力气时,想一想哪里的支撑劲(蹬劲)最大就应明白。当你参加拔河比赛时,是用脚跟蹬劲大还是用脚掌蹬劲大?哪里最稳?当你扛着重重的煤气瓶行走时,使用脚掌吃劲稳还是用脚跟吃劲稳?当你一条腿用脚掌吃劲,另一条腿慢慢地迈出时,身体能稳吗?打拳或推手脚跟吃劲时,向上发力和向下受力时要充分利用骨骼的支撑力量,脚跟——腿骨——脊椎就可以形成一条强有力的支撑轴,我们看过杂技运动员可以支撑起数人至十数人就是借助这个道理,以脚跟为第三点时身体确实有一点点前倾,否则很容易后倒;然而,脚跟吃劲的虚实不是固定不变的,脚掌吃劲也可根据拳势动作的变化而或虚或实。一般来说,行拳走架时,足下脚跟用于承重吃劲的概率相对较多,脚掌用于承重吃劲的概率相对较少。

三十二、有人以千斤顶比喻发劲,是这样说的:千斤顶的底座是脚,千斤顶内的液压系统是丹田,丹田加压通过脚而做功,脚是力的总根,腰腹丹田是主宰。我认为这个比喻有点意思,劲起于足顺着松沉到脚底的地面反作用力,行于腿胯,主宰于腰,传于脊肩,劲达于手。

三十三、有人以发动机比喻太极拳运动,是这样说的:“手是连杆,脊柱是曲轴,而门命是气缸;只有在热交换产生涡流蒸压下,气缸起动曲轴,曲轴带动连杆。形成整个人以中脉带动四维生生不息圆运动‘音阳鱼’”。这个比喻有趣亦有意思。

三十四、玩具“不倒翁”被扳倒后会自动立起来的道理,对悟拳是有启迪的,扳不倒“不倒翁”的奥妙是这样:1、不倒翁身体的下部有一个很重的物体,使它之重心偏下。2、底部是圆形的,它只有一个重心。3、它上部几乎是空的,谓之虚体。“不倒翁”上虚下实又是单重圆活,所以扳不倒。

三十五、冬天,有些年纪较大的人弯腰曲腿,在冰上小心翼翼行走,那是为了降低重心,避免滑倒摔跤。一般地讲,重心越低,稳定新就越大;重心位置高,稳度小。要使动作稳度增大,应该降低重心。打拳时松肩垂手、沉肩坠肘、含胸拔背、虚胸实腹、气沉丹田、松腰落胯塌胯、尾闾下坠等从上往下不停运动的松沉势态,其中之一都是为了重心下降,使重心往下移动,降低重心位置了,有助于提高下盘的稳固新。

三十六、如果我们走路,不小心趟到石头上,自己感觉力量并不大,可是觉得疼彻骨髓,实际是我们在趟到石头时,力量并没有停,而是继续移动,这就是一种穿偷力。如果把这种体验,转换到练功和技击上来,就是自由落体加上速度,也就是重力加速度。穿偷劲力的产生所需大致基本条件之一为瞬间作用力的作用速度需足够快。

三十七、邓声韵先生在《跟荣华丰老师学推手》文中说:“讲到劲,我在生活当中就曾经有很深刻的体会。有一次,我去菜市场买鲇鱼,看见池子里放了十几条鲇鱼,但池子里没水,鲇鱼也是一动不动的,我便担心鱼是死的,便伸手去莫。这不莫还不打紧,一莫之下那鱼“啪”的一声蹦了个老高,把我吓了个一大跳,感觉手上象触电一样,心里直打机灵。后来老师跟我说这就是太极拳的惊劲,太极拳的高手要伤人,用的都是这种劲。”从鲇鱼的“蹦”,悟出了与太极拳的惊劲有同理之处。

三十八、如果在游泳池水面上用手按住气排球往水下摁去,水淹过气排球二十几厘米后松手不再摁了,此时就会看见气排球很快弹上来浮于水面。我认为这个现象是有助于对掤劲技法的认识理解,掤劲技法中的随人屈伸,要有不丢不顶的弹新,就像气排球在水的沉弹那样。

三十九、“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都是对太极拳步法的一种比喻新说明。“如临深渊”的内涵意思是:在出脚的过程中,就如同看到了深邃的悬崖,所以每一个迈步都要认真仔细,集中经神,心静体松的分清虚实,注意出脚不动重心,身体就不会随之前倾而掉入深渊之中了。“如履薄冰”的内涵意思是:迈步就像在薄冰上行走那样,小心翼翼的轻灵前行,在把重心放在实腿脚一侧的同时,身体以上提之意带动虚腿脚的可出可收与轻灵落下。

(本文首发于国家人文历史微信公众号)

关键词:太,极在,拳里,亦在,拳外,太极拳,的,拳理,博大,
>>>
>>>
频道热点
生活
预防
保健
科普
  • 太极在拳里亦在拳外
  • 男子特殊时期沉M于钓鱼,家人劝说无果,老婆无奈“大义灭亲”
  • 出发去“公卫”!她们将全力守护隔离孕产妇
  • 最高峰收治5000多名患者:吉林省最大方舱医院实现清舱
  • 中国民间节日的一种传统食品,很多人都没吃过,你吃过吗
  • “田教授”田间地头“开良方”
  • 什么气候,塑造了电影《沙丘》的沙漠星球?
  • 阑尾的一封抗议书:别再吐槽我没用,割掉我的人肠子都悔青了!
  • 网站地图 | 高级搜索 | 用户登录 | 忘记密码 | 投稿邮箱:2012648158@qq.com
    管理员QQ:2012648158 赣ICP备180149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