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1456年,克烈汗和贾尼别克汗率部从阿布海尔汗的乌兹别克汗国出走。这些TUO离了乌兹别克汗国的牧民,被称为“哈萨克”人,意思就是“漂泊”的人、“避难”的人,或者“自由”的人,他们建立的国家,就是哈萨克汗国。
”
三个玉兹
哈萨克人的族源比较复杂,祖先包括了古代的乌孙人、康居人、阿兰人、大月氏人,以及后来进入中亚地区的匈奴人、鲜卑人、柔然人、突厥人、铁勒人、契丹人、蒙古人等等,是众多部落的集合体。
哈萨克汗国建立之后,其实并没有形成强大的中央政权,国家组织较为松散,内部封建贵族长期处于割据的状态。这样,就在哈萨克汗国内部,逐渐形成了三大“玉兹”。
“玉兹”是哈萨克语中“部分”或者“地区”的意思,源于突厥语中的钦察方言。三大玉兹其实就是三个较大的部落集团,也就是大玉兹、中玉兹、小玉兹,也叫大帐、中帐、小帐。他们以氏族和部落联盟为基础,彼此相对独立。这里所谓的“大”、“中”、“小”,并不是按照势力大小排序的,而是根据历史的渊源、传统的习惯。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哈萨克人的分裂,这实际上是哈萨克人特有的一种集部落联盟和行政管理于一体的制度。三个玉兹之间也只是根据游牧部落随着四季更替而迁徙的牧场,来确定他们大致的地域范围。每个哈萨克人都知道自己属于哪个玉兹,直到现在,这种与玉兹相关的部族观念,仍然对哈萨克斯坦的政治和经济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在哈萨克汗国建立的同时,哈萨克人的近邻——准噶尔人和俄罗斯人,正在崛起。
准噶尔汗国崛起
准噶尔人,来自于和明朝对峙的瓦剌部。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书中,“瓦剌”这个词还被翻译成“卫拉特”、“厄鲁特”等名称,也就是后来所称的“漠西蒙古”。在中国的明代,瓦剌部曾经强盛一时,甚至在“土木之变”中俘虏了中国的皇帝(明英宗)。
但是后来,在崛起的蒙古鞑靼部打击之下,瓦剌部向西迁移,并且发生了分裂。瓦剌部下面又分为准噶尔部、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和杜尔伯特部。
这其中,准噶尔部在17世纪的时候强大起来,把其他几部都向西、向东压迫,夺取了他们的领地,后来又击败了哈萨克人,甚至飞兵拉萨,建立起了强大的准噶尔汗国。它的核心地域,你只要翻开地图看看中国新疆北部的“准噶尔盆地”就能知道。如今那里只留下了这么一个地名,但是极盛时期的准噶尔汗国,北到额尔齐斯河、鄂毕河、叶尼塞河上游,南到西藏,西包巴尔喀什湖,东到SE愣河流域,面积达到了四百多万平方公里,绝对是一个庞然大物。
噶尔丹在位时,准噶尔汗国攻入漠北,侵凌喀尔喀蒙古(外蒙古),杀入内蒙古,兵锋直指北京。当时清朝的康熙皇帝御驾亲征,在距离北京不过四五百公里的乌兰布通大败噶尔丹,这才止住噶尔丹的扩张势头。
康熙皇帝三征噶尔丹,噶尔丹最终败死,但是准噶尔汗国依然存在,并在不久之后达到鼎盛时期。直到康熙皇帝的孙子乾隆皇帝在位时,清军才攻灭了准噶尔汗国,彻底征服了天山南北路,把新疆地区重新纳入中国版图。
哈萨克与准噶尔百年战争
而在“清准战争”前后,哈萨克人早已与卫拉特(瓦剌)/准噶尔人苦战了200余年。
起先,在16世纪中叶,哈萨克汗国与卫拉特汗国互有胜负,处于僵持阶段。之后在16世纪后半叶-17世纪初,哈萨克汗国的进攻、征服,使得卫拉特汗国联盟土崩瓦解。
然而在准噶尔汗国崛起之后,准噶尔人对哈萨克人进行了反扑,再加上哈萨克汗国内乱,让哈萨克人蒙受了惨重的损失。而从1728年之后,在与中国的清朝两面夹击之下,准噶尔汗国终于彻底灭亡。
夹在清朝与沙俄之间的哈萨克
灭亡了准噶尔汗国之后,哈萨克人与清朝的势力直接接触上了。最初的接触形式,就是战争。先是哈萨克汗国击溃了清朝远征军,紧接着,清朝大军又打败了哈萨克汗国的先头部队。1757年,哈萨克汗国与清朝签订了停战协议,后来哈萨克的中玉兹和大玉兹先后表示归顺清王朝。
那么小玉兹呢?
趁着哈萨克人抗击准噶尔人之际,从北边来的沙皇俄国势力也不断入侵哈萨克斯坦。他们采用修建军事要塞、步步为营的方式,来一点一点进行蚕食。在1723年,小玉兹的首领就在沙俄的压力之下,率部投靠了沙俄。而到了1742年,中玉兹的首领也表示归顺俄国。
咦,看到了吧,中玉兹先后向沙俄和清朝都表示了归顺。这样形式上的归顺,以及左右摇摆的姿态,是沙俄不能容忍的。俄国人在各玉兹内扶植亲俄派,并且继续用修建军事要塞的方法向哈萨克人施加压力。于是到了19世纪初,中玉兹和小玉兹就被沙俄完全吞并了。
而到了19世纪后半叶,沙俄通过武力B迫,将当时属于中国的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44万平方公里领土并入了自己的版图。这里是哈萨克大玉兹的传统领地,大玉兹解体了,他们的臣民一部分进入中国,与陆续迁入的一部分中玉兹人民,形成了后来中国的哈萨克族;另外一部分进入俄国,成为了沙皇的臣民。
而后面的历史,就是沙皇俄国的轰然倒台,以及哈萨克斯坦作为苏联加盟共和国存在的时光。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独立的哈萨克斯坦作为一个崭新的国家,在中亚地区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