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业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婚嫁 | 着装 | 手工 |
当前位置:中国美业 > 娱乐 > 历史 >
唐太宗赐臣子一首五绝,开篇就是千古名句,末句被人奉为人生箴言
更新时间:2022-07-03

唐太宗李世民文武全才,不仅是一位贤明的君王,同时也是“贞观文坛”中,创作最丰富的诗人之一。

《全唐诗》留存李世民的诗歌九十六首,内容涉及咏物抒请、咏史抒怀、边塞军旅等多个门类。当中最为人熟知的,是他在贞观九年写给大臣的一首五言绝句《赐萧瑀》。

《赐萧瑀》赏析

《赐萧瑀》——唐·李世民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诗歌意译:

只有当狂风刮过草地时,你才会见识到野草的柔韧。只有当动荡乱世到来时,你才能鉴别出一个人的忠诚。孤勇者未必懂得“仁”,但是有大智慧者,心中必然存着“仁”。

这首诗的第一联是一个“千古名联”,当中含有两个典故,其一出自《后汉书·王霸传》。汉光武帝刘秀对王霸说:“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

意思是说,当初跟随我的人都去世了,只有你还留在我的身边,一直为我努力工作。只有经历过劲疾的狂风,才知道细草的柔韧。

王霸是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一,是一位善于用兵,文才出众的奇人。汉光武帝刘秀说这句话的时候,当初跟随他从颍川出来的人大多不在了,只有王霸活着。

因此“疾风知劲草”的原意,除了是赞扬王霸的忠诚经受得起时间的考验之外,也是在暗示王霸在群臣中的“资历”老。

萧瑀一生经历南朝、隋朝和唐朝,从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开始归顺李世民,到贞观九年“第四次封相”,当中过了十八年。

论“资历”与“忠诚”,萧瑀的请况都和东汉王霸很相似。在这里李世民直接引用了刘秀原句,当作诗的第一句。

诗的第二句“板荡识诚臣”,或者应该写作“《板》《荡》识忠臣”。《板》、《荡》都是《诗经·大雅》当中的名篇。

其中《板》是一首借臣子口吻警告昏君周厉王的诗,用语非常大胆。首诗的开头就说,“上帝发疯了,下界的人民全都遭了殃”

接着又批评国策制定不合理,皇帝用人没眼光,对于国家政治更是没有丝毫远见。由于皇帝的无能,所以老天降下了灾祸。可是皇帝还不知道,还在一边喜洋洋呢。

诗人在这首诗中,甚至直接对周厉王说:你和我只是职务不同,大家都是为了国家办事。现在我来找你商议国事,忠言逆耳,你听了不要不开心。

荡》是一首借着周文王骂商纣王的话,辱骂周厉王的诗。作者忧心周室将亡,于是假托周文王骂商纣王的话语,辱骂周厉王凶暴强横,敲骨吸髓。

同时又骂周厉王没有识人之明,忠间不辨,导致身边赃官环绕。最可恨的是,他不仅没有治国的才能,还天天酗酒,“灌黄汤”。

君臣礼仪全不顾,昼寝夜眠,日夜颠倒,把政事都荒废了,眼看着这个国家就要玩完。所以“板荡识忠臣”的意思就是,只有《板》、《荡》里面的那种臣子,才是真的忠臣。

那么,《板》、《荡》里面的忠臣,具体是什么样呢?《板》里面的忠臣,直言敢谏的。在政事面前,他甚至不认为国君理当比臣子更高一等。

他还对周厉王说:忠言逆耳,我讲的话不好听,你听了不要不开心。这种君臣相处之道,看上去像是商朝的“比干”对纣王。

《荡》里面的忠臣,不但骂周王亲近小人,不识好歹,而且还要去干涉他的私生活,不许他酗酒,也不许他晚睡迟起,荒废政治,这位忠臣显然更像是闻太师“闻仲”。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帝王中,评价最高的一位明主。我们都知道,李世民身边有位叫魏征的忠臣,就是以直言敢谏出名的。

在历史故事中,魏征生新耿介而执拗。在朝堂议政,有时还会认死理。李世民说不过他就要退朝,魏征竟敢上去拽住龙袍,不让李世民走人。

在真实的历史中,萧瑀可能没有拽过李世民的龙袍。但是他和魏征一样,也经常因为说话过于耿直而得罪人。

萧瑀归顺李唐之后,一生五度拜相,五度被罢免。每一次拜相,都是因为他忠心耿耿,有理有节,而每一次被罢免,都是因为他说话得罪了同僚,相处不下去了。

《赐萧瑀》这首诗就是萧瑀第四次当上宰相时,李世民写给他的。那么,李世民为什么如此看重这个萧瑀呢?原来啊,这位萧瑀的来头可不简单。

萧瑀本是南朝梁明帝的第七个儿子,又是隋朝杨广的亲舅舅。萧瑀虽然出身于贵族之家,但是一辈子勤劳节俭。无论是在隋朝还是在唐朝为官,一向都是正直清廉、克己奉公。

当初李建成、李元吉陷害李世民,朝中许多臣子都被前二人收买,但是萧瑀始终站在李世民这一边。

所以李世民夸萧瑀:“守道耿介,古人无以过也。”意思就是说,论及坚守仁义道德,处事忠诚耿介,没有一个古人能超过萧瑀。

《赐萧瑀》第三、四句“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的意思是说:一个孤勇之人,他可能没有读过书,并不懂得圣贤书中的“仁”。但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他的内心天然就存着“仁”。

第三句的“仁”,指的是儒家在吸收《易》学思想后衍生出来的社会规范与个人行为准则。第四句中的“仁”,当是指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这是一种先天存在的自然规律。

儒家的“仁”,本来就是对《易经》中“仁”的阐释,因此前者必须是合乎后者的。

所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萧瑀为人臣子方面,可能并不懂得太多的大道理,但是他凭借一颗赤子之心,为后世的忠臣做出了好榜样。

结语

虽然李世民很认可萧瑀的忠心,但是他还是很不喜欢萧瑀的这种“耿介”,所以才会在贞观十年(公元636你那)借口萧瑀与同僚不睦,又将萧瑀罢免了。

到了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李世民要征辽了,才想起萧瑀,又让他第五次拜相。结果过了一年多,又把他赶出京城,弄到商州当刺史。没过几天高兴了,又把他召回来。

折腾来折腾去,又过了两年,萧瑀就去世了。因为萧瑀生前是太子的老师,所以他死后得到了一个优待,就是等李世民去世以后,他可以陪葬昭陵。

不过,李唐王朝对萧氏家族还是一直很好的。萧瑀去世以后,他的家族在这一朝,曾经出了八位宰相。

关键词:唐太宗,赐,臣子,一首,五绝,开篇,就是,千古,
>>>
>>>
频道热点
资讯
明星
星座
历史
  • 很敢玩,居然让贾樟柯宁浩都过气了
  • 86版西游记开机40年,“最美玉兔经”回忆拍摄往事,感恩杨洁导演
  • 注意!这几个生肖下周犯小人,易破财,意外多
  • 7月4日星座运势:顺势而上,大展宏图的四大星座
  • 爱江山更爱美人
  • 若你觉得人生艰难,不妨读一读刘备!
  • 网站地图 | 长发地图 | 用户登录 | 忘记密码 | 投稿邮箱:2012648158@qq.com
    管理员QQ:2012648158 赣ICP备180149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