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州粜米》不同于元代一般的公案戏。它涉及了广泛、重大的社会问题和诸多的社会弊端。如社会的黑暗、皇帝的昏庸、吏治的腐败、贪官的横行,以及元代贫苦百姓在天灾人祸交迫下的遭遇等。《陈州粜米》所牵动的社会面也是十分广阔的。被告刘得中、杨金吾的背后是刘衙内,还有支持派他们去陈州救灾的朝中诸大臣,甚至还包括那位昏庸的皇帝。打死人不偿命的紫金锤、“赦活不赦死”的赦书,不都是出自那位昏庸的皇帝的手吗?原告看似仅小古一人,实际上他得到包拯的支持,代表了全陈州的百姓。陈州连续乾旱三年,赤地千里,粒米无收。朝廷派刘衙内的儿子刘得中和女婿杨金吾,到陈州大开米仓,平价卖给灾民。可是刘、杨二人把这次赈灾善举当作是发财良机,恶意抬高粮价,城里平民张敝古为百姓出头,与刘得中论理,竟被刘用紫金锤打死。张敝古的儿子进京向包拯告状。包拯闻讯震怒,请求朝廷派他去陈州查明案请。在陈州路上,他化装成农家老汉,沿途暗访,终于查清了刘、杨二人的劣迹。后来,包拯设计巧妙潜入城中,抓获了刘、杨二人,当堂开审,杀头示众。
《陈州粜米》中的包拯形象,是所有元代公案戏中塑造得最成功的。它没有着力去刻画包拯威仪万千,铁青着面孔,十分严肃的神态;也没有过多地描写他刚直不阿,铁面无私,料事如神,任何再难的案件,只要到他手里,都能很快得到正确解决的才智。在近现代舞台上,包拯的形象更是被公式化、脸谱化了。只要包拯在舞台上一亮相,就连三岁的孩子也能认出他来。首先在脸谱上给人留下一个鲜明的标志——漆黑的脸上画着一个月牙,人称黑包公;前后左右四位听差王朝、马汉、张龙、赵虎紧紧相随,外加一个书僮包兴;贪官污吏、流氓罪犯,只要一见到他或看到他那无请的铜铡,无不吓得胆战心凉;有时在包拯的形象上还加上一些神异M信SE彩。台湾电视连续剧《包青天》正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