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业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婚嫁 | 着装 | 手工 |
当前位置:中国美业 > 娱乐 > 历史 >
乾隆写给英国国王的信,全文976字尽显愚昧,至今藏于大英博物馆
更新时间:2022-05-09

在清朝前期,中国的国力十分强盛,有许多国家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用他们的一些先进器物换取清朝充足的金银珠宝。

可惜,那个时候的清朝统治者早已眼高于顶,被一些奉承的声音捧到了云端。

在他们眼中,这些西方国家是“蛮夷”,他们的物件也就是蛮夷的一些“小东西”,根本没有资格进入清朝。

于是,西方国家的先进器物就这样被拒之门外,清朝和西方国家的差距也就此拉开。

这样的“拒绝”比比皆是,能够从清朝的许多皇帝身上得以窥见。

在这些皇帝当中,乾隆皇帝极其荒唐,他甚至在拒绝与英国合作的时候,写了一封976字的信给英国国王,这封信尽显愚昧,至今还在大英博物馆当中。

乾隆皇帝是抱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拒绝与英国合作,又是如何写出这封信的呢?这一切还要从1793年英国使者拜访中国开始。

01 拒绝与英国合作

那个时候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拥有着包括蒸汽机在内的许多先进成果。

为了能够与中国达成合作,使者马嘎尔尼在出使中国的时候,不仅将这些工业革命的成果都尽数带到了中国,并且还为中国带来了许多先进的武器。

对于这次合作,英国已经做到了诚意满满,中国与其合作绝对是利大于弊。

可惜,当时的清朝已经是一个十分封建腐败的状态,一些官员们即使在看到英国使者对这些物品进行展示时十分震惊,他们也仍旧不接受把这些物品引入中国。

因为在他们眼中,这些东西从来都没有在中国出现过。

它们所呈现的技术和科技也不是中国能够接受的,所以这些大臣认为这些东西都是”邪物“,根本不应当将其引入清朝。

在向乾隆进行汇报的时候,这些大臣选择了隐瞒实请,告诉乾隆使者们带来的那些不过就是蛮夷的“小东西”,在地大物博的大清朝眼中十分不值一提。

这样的溜须拍马恰好拍到了乾隆心里。

于是,乾隆开始沾沾自喜,认为清朝始终是实力最为强劲的国家,无需与任何人达成合作。

这样想着,他对英国使臣的态度自然也越发敷衍,甚至不介意当着他的面表现出对西方这些器物的不屑。

在英国使臣向乾隆介绍武器的时候,乾隆毫不遮掩地打开了一个已经满是蜘蛛网的仓库,意在示意使者清朝的好武器比比皆是,他所带来的这个连号都排不上。

当看到使臣们不知道该如何是好的脸时,乾隆更是越发得意起来,而英国使臣们则暗自起了觊觎之心。

02 给英国国王写信

最后,这场合作的结果显而易见,是以失败告终的。

使臣们已经失去了一开始的兴致勃勃,只想赶快回到英国,而就在这个时候,乾隆特意给英国国王写了一封信,意在对这一次的促成合作进行总结。

这封信由英国使臣带了回去,现如今被放在大英博物馆中展示。

英国之所以愿意把它放到现在,原因无他,只是因为乾隆皇帝在信中的这短短九百多个字,彰显尽了乾隆的愚昧。

在这封信一开始,乾隆就写了“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这几个字,将自己放在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也将对英国国王的不屑摆在了明面上。

在此之后,他不仅在信中拒绝了英国想要达成合作的请求,还将这种请求自以为是的理解为了是对大清朝财富的渴求,所以十分“大方”的许诺给了英国很多他觉得合适的奖赏。

或许乾隆是这样想的,既然他们想要合作就是为了我们的珍宝,那现在合作没有达成,珍宝我照样送他们,这样难道不是更能够彰显我们泱泱大国的气量吗?

所以,乾隆心中的绝大部分都在细数这些赏赐。

在他终于数完之后,或许是觉得自己对他们这样“好”,容易让英国得意忘形,于是在信的最后,他又不忘再“踩”他们一脚,表示他这样做不是出于示好,而是“天恩”,英国本应当来上贡“感念天恩”,但是自己不拘小节,就免了英国这些礼数,只要英国心诚就可以了。

03 愚昧无知的后果

不知道在英国国王看到这封傲慢无礼的信之后是什么感觉,是觉得怒火中烧,认为乾隆不知好歹,还是觉得可笑,觉得乾隆不知天高地厚呢?

不管英国国王是如何想的,可以确定的是,这封信在进入英国以后,对英国的态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让英国对大清没有了任何的好印象。

他们在入侵中国的时候没有顾念过半分请面,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给中国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大清曾经的高傲最终终于被西方国家的入侵踩在了脚下,让他们品尝到了恶果,始终在战争当中苦苦挣扎。

闭关锁国的苦头虽然乾隆没有尝到,但是他辛辛苦苦维系的大清以及与他血脉相连的后代皇帝们,却真切地感受到了。

不知道当乾隆皇帝泉下有知,看到大清最终的后果时,会不会后悔当初所做的一切呢?

只能说,乾隆的愚昧无知,让大清错过了一次打开国门、迎接新鲜事物的机会,也让他本人丢脸丢到了国外。

正是有清朝的教训在前,在封建时代结束之后,中国才会始终坚持打开国门,与其他国家积极交流,并且在这种交流中更进一步的发展。

朱元璋31年皇帝生涯,密谋一件大事,刘伯温用死揭开真相

《山河月明》中刘伯温之死那段,看得人直冒冷汗。朱元璋发现以胡惟庸为首的淮西集团那帮人太嚣张,又太聪明了,似乎没有人能制服他们,于是一咬牙,让已经退休的刘伯温复出,来帮助他收拾这帮兔崽子。

过惯了清闲日子的刘伯温老大不愿意,可是皇命不可违,他只好收拾行囊,动身赴京给朱元璋灭火。然而,在赴京路上的驿站中,夜里,他喝了口汤要,就感到喉咙紧,心口痛,很快毒发身亡了。

神算子刘伯温竟然被人毒死了!

朱元璋听到消息,当着太子朱标和太监们的面,将桌上的文件乱摔一气,很愤怒的样子,硬说是左丞相胡惟庸干的。太子朱标说胡惟庸是个聪明人,不会在这个节骨眼上动胡惟庸吧,朱元璋恨恨地说,有时候聪明人做的事呀,也蠢得很。

胡惟庸也听到了消息,是御史中丞涂节来报告的。胡惟庸以为是涂节干的,涂节连忙否定,斩钉截铁说自己没干。胡惟庸本来很黑的脸愈来愈黑了,他怅然若失,对涂节说,皇上这是要对我们淮西集团动刀子了。涂节吓得瘫倒在地上。

怪了,朱元璋怀疑是胡惟庸干的,胡惟庸怀疑是朱元璋干的。到底是谁干的呢?

从明朝到清朝,从清朝到现在,人们有很多猜测,朱元璋、胡惟庸、涂节、朱亮祖等淮西功臣,都被怀疑过。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让人如坠五里雾中。其实,要拨开云雾、弄清真相并不难,抓住事物主要矛盾,从结果入手,采用“倒推分析法”分析,就会越来越清晰地看到真相。

(朱元璋)

先看主要矛盾

在明初的朝堂之上,淮西集团与浙东集团是一对冤家,前者是朱元璋打天下的班底,后者是朱元璋治天下的人才库。这两大集团一直在明争暗斗。但说到底,两大集团的争斗,是朱元璋草纵的。明初的主要矛盾,就是朱元璋所代表的皇权与朝中两大集团之间的矛盾。

再看3大结果:

结果之一:浙东集团瓦解

1370年,朱元璋杀了浙东集团首领——左丞相杨宪。1375年5月,刘伯温被胡惟庸“毒死”,大明王朝浙东集团的帅旗倒了,浙东集团成了一盘散沙。四年后,也就是1379年,刘伯温的大儿子刘琏受胡惟庸胁迫,堕井而死。浙东集团便又少了一员大将。至此,浙东集团瓦解。

结果之二:淮西集团瓦解

就在浙东集团倒下之际,淮西集团发地震了。1380年正月,朱元璋以谋逆罪诛杀胡惟庸,之后十年间,朱元璋不间断地挖掘与胡惟庸案有关联的罪犯,陆陆续续地杀了三万多人。包括李善长、赵庸、郑遇春、朱亮祖等1公21候。另外,1384年李文忠死,1385年徐达吃烧鹅而死,1393年蓝玉被朱元璋杀死。淮西集团到最后,几乎全军覆没。

(胡惟庸)

结果之三:朱元璋完成“家天下”布局

就在两大集团互相争斗、直至瓦解的这段时间,朱元璋一直在密谋一件大事。

朱元璋有26子,存活24子。大儿子朱标是太子,一直在朱元璋身边接受培养和锻炼,二十多岁便已能熟练处理朝政了。朱元璋怕朝中权臣威胁太子,杀胡惟庸,废宰相,杜绝了朝中权臣专权的可能,确保太子朱标在朝中可以高枕无忧。

至于太子以下各子,朱元璋皆封为王,让他们带兵驻守大明疆土。到1393年朱元璋杀蓝玉,淮西集团瓦解时,朱元璋已经分封到第十七子朱权,朱元璋让朱权到内蒙古宁城县就藩。朱权就藩时,他的哥哥们早已就藩,已经将大明朝的北、西、南、中四个方位都驻守到位,尤其是北方,密密麻麻封了九个塞王。

至此,朱元璋已成功将淮西武将们的军权拿下,分到了他的儿子手中。

上述三个结果综合起来,得出一个基本逻辑:朱元璋的终极目标,是由他与他的24个儿子一统天下。可是在儿子们没长大之前,他只能依靠浙东集团与淮西集团给他治理天下,追击北元残余势力。又怕两大集团做大,便一直躲在背后,草纵着浙东集团与淮西集团互斗。等老朱的儿子们成长起来了,可以守护大明山河了,他便要痛下杀手,将这影响朱家王朝的两股势力都消灭掉。权力归于朱家。此后,朱元璋与朱标坐镇中央,号令天下;各藩王出镇边疆,震慑外敌,拱卫皇室;百官则兢兢业业,勤勉工作。这是朱元璋做梦都想得到的理想国家状态——朱家的“家天下”;不是大臣们所希望的“皇上与士大夫共天下”,而是朱家“独享天下”。

(太子朱标)

在上述逻辑里面,刘伯温是一颗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棋子,刘伯温死,则浙东集团瓦解,浙东集团瓦解,为防淮西集团一家独大,朱元璋必须马上对准西集团动刀子。所以刘伯温之死是触发点,是总开关,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换句话说,朱元璋需要刘伯温死,只有刘伯温死了,他才好嫁祸淮西集团,摧毁淮西集团,把朱家的一切障碍清扫干净。

所以朱元璋杀死刘伯温的嫌疑最大,根木就是朱元璋杀的刘伯温,而不是胡惟庸。

不过,刘伯温应该在什么时候死?却是个问题:死早了,朱元璋的儿子们没长大,接不住移交过来的权力;死晚了,朱元璋来不及处置浙东与淮西集团。都不好。必须不早不晚。

1375年这个时间刚刚好。因为这一年,朱元璋前面的几个儿子已经长大,二儿子朱樉19岁,三儿子朱棢17岁,四儿子朱棣15岁,五儿子朱橚14岁……朱元璋准备让儿子们分批就藩,第一批就藩的,便是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棢,但秦王和晋王就藩前,朱元璋必须对浙东集团和淮西集团有所动作。这动作便落实在1375年。

1375年,朱元璋毒杀刘伯温,砍掉浙东集团帅旗,然后在1378年让朱樉、朱棢就藩。1380年,朱元璋制造“胡惟庸案”,大肆捕杀淮西功臣,同年让朱棣到北平就藩。1381至1390年10年间,持续抓捕“胡惟庸同党”,同时于1381年让第五子朱橚、第六子朱桢就藩;于1382年让第七子朱博就藩;于1385年让第八子朱梓、第十子朱檀、第十二子朱柏就藩;于1390年让第十一子朱椿就藩……

总结一下:朱元璋花15年时间,瓦解了浙东集团和淮西集团,将12个儿子分封到大明周边,完成了“太子坐中央,诸子列四围”的西周式家天下布局。另外,朱元璋还有儿子没长大,而且他还在生儿子,儿子长大后又要分封到四境,这又花了他9年时间。加上建国初7年的谋划与准备,一共31年。朱元璋整个的皇帝生涯,呕心沥血,都是在做这一件事。

(朱元璋)

不得不佩服朱元璋的谋划,不得不佩服他的恒心、毅力和狠毒。尽管明朝后来出现了犯上作乱的“靖难”惨剧,但朱家颜SE未变,江山未失,我们不能说朱元璋的谋划失败了,他仍然是世上少有的成功的皇帝。

关键词:乾隆,写给,英国,国王,的,信,全文,976字,尽显,
>>>
>>>
频道热点
资讯
明星
星座
历史
  • 《水门桥》止步40.61亿,吴京票房过280亿,李晨朱亚文跟着沾光
  • 众星花式庆母亲节!沈梦辰晒母女照,林心如收礼物,苏翊鸣发新歌
  • 内心不纯洁,但灵魂相当干净的三大星座,复杂难懂,却选择了简单
  • 本以为是青铜,实则是王者的星座:气场强大,威慑全场
  • 黄金荣被绑架后要50根金条,儿媳给了49根,剩下一根要了绑匪命
  • 1947年,一国军军官被解放军抓后,却语出惊人机密言论我代号902
  • 网站地图 | 长发地图 | 用户登录 | 忘记密码 | 投稿邮箱:2012648158@qq.com
    管理员QQ:2012648158 赣ICP备180149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