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业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婚嫁 | 着装 | 手工 |
当前位置:中国美业 > 娱乐 > 历史 >
【德州街道史】尉署衙门驻地石芦街
更新时间:2022-04-16

石芦街座落在王家角一带,清代的尉署衙门驻在这里,清代这里是旗人的居住区,历史上属于较敏感和引人瞩目的区域。故它石芦街的历史应上溯到明朝中期。可是如果按街名讲,它在德州城的历史上却是条新街。

德州城解放前,这里有条南北向的小胡同名曰卢家井街,从王家角向东的东西街名曰石头牌坊街,现在看它俩呈丁字形。1946年德州城解放后,第一届德州市民主政府于1946年7月,将石头牌坊街与卢家井街合并后称为“石芦街”。

家井街

卢家系明清时代德州城的八大家之一,卢氏祖籍为河北省涞水县,明永乐(1403-1424)年间迁来德州城,注有德州左卫军籍居德州城里,清嘉庆年间又奉帝命在城南纪庄建卢府。明清时代,卢氏家族在历史上显赫了十三代,有八位进士、入仕者达40人,其中晚清时的一品大僚卢荫溥,官居军机大臣、六部尚书、内阁大学士、德州名宦卢阁老。

芦家井街这个街名始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源于卢宗哲打的一口水井。

卢宗哲生于明弘治乙丑年(1505)二月二十一日,自幼勤奋好学,谙于经史,少有大志。明嘉靖七年(1528)山东乡试中举人,十四年(1535)及第乙未进士;明嘉靖十六年(1537)授翰林院检讨,嘉靖三十五年(1556)推为南京太仆寺卿,由于清正廉洁、政绩突出,嘉靖三十七年(1558)召为光禄寺卿、从三品,著有《焚余草》行于世。因卢宗哲为官期间刚直不阿,屡遭严嵩父子排挤、压制。嘉靖三十八年(1559)托病上书辞官归乡养病,时年54岁。

卢宗哲辞官回到德州城后,他在现石卢街一带修建了府第宅院,人们称其为“卢家大院”。芦家大院气派而雄伟,黑漆大门高一丈宽七尺,上挂金字“卢府”二字的匾额,高高的门槛,大门两旁蹲伏着一对石狮,一看就知这是一户名门望族之家。

进入大门系四进四出的院落,正房、厢房均由一SE的青砖青瓦所建,前出厦后扎襟、四梁八柱,这种建筑在几百年前是很少见的。在院落的东北角还有一座二层的“回”字形、青砖青瓦的小楼,楼内木制地板木楼梯。虽人们说它是卢家的后人增建的。可无论怎么说,当时它在德州城也算得上“宏伟建筑”了。

大院的主人卢宗哲仗义疏财,乐善好施,人们都叫他“卢大善人”。他见周围的水井较少,百姓吃水困难,他就在卢家大院的外面打了一眼上口直径五尺、深逾丈二的大水井。该井的水清澈甘甜,民称“卢家大井”。该井免费让周边的老百姓使用,既方便了自己也便利了邻里。后来人们就把卢家大院门前,这条东西走向的小街命名为“卢家井街”了。

1946年德州城解放后,卢家井街与石头牌坊街合并为石卢街。卢家大院的前院成了渤海军区被服厂;1950年3月17日,后院的小楼成了德州市的第一个气象站。直到1992年,这座小楼才退出了历史舞台,完成了它的使命。

1985年在城市建设中卢家井被填平,政府在它的周围建成了一片居民楼群。使这里形成了南北走向、全长约200米、宽3.5米左右的街巷。之初自解放路经过现电大街,到东头向北拐至石卢街为“卢家井街”。自现电大街东口向南到育新街叫卢南胡同。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设置了“电大街”,故这条南起育新街,经电大街东口北至石卢街的街巷就成了现在的“芦家井街”了。

石头牌坊街

石头牌坊街源于一座跨街的小石牌坊,据老人们说:它位于现石芦小学东2米左右,由于修建时间久远于德州城解放后倒塌了,牌坊上的石头被附近居民挪用或砸毁,它的底座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还在。有些老住户说:“牌坊上没有字”。也有人说:牌坊上刻有“瑞人平升”四个大字,后来被风雨冲刷掉了而已 。

在德州城的史书上,有石牌坊街的街名却无该牌坊的记载。有的文章里说该牌坊源于明工部侍郎程讷,即明清时代德州城八大家之一程家的后裔,程家的威望虽然比不上卢家,可在德州城的名气也不小。

程家先祖为山东掖县人,原为燕王朱棣靖难之役时的军人,后被安排在德州为军屯户,系德州左卫人。明嘉靖壬辰年(1532),程宝考中进士被授怀庆府(今河南省沁阳县)推官,使程氏家族进入了名门望族的行列。

程讷并没有入仕,只因其父程瑶为明嘉靖十一年(1532)的进士,其子程绍为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的进士,明嘉靖年间被诰封为工部侍郎。据说程讷热衷于建牌坊,他先后在南门里建了“恩纶世锡和恩纶洊锡”二坊,在城北廊建了“永介寿祺和洊锡宠渥”二坊,又在北园建了“启秀坊”。可卢家井街北的这座石头牌坊是不是其中的一座,暂时找不到具体的记载。石头牌坊倒了、石头牌坊街也消失了,可每当提起它们时,老德州人仍然对它们是那么的亲切和怀念。

石芦街小学

石芦街小学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学校。它的前身是清光绪十六年(1890) 建的“芦家井街正谊书院”。清朝驻进德州城后,城防驻兵就驻扎在这一带,至嘉庆十一年(1806)士兵及其家属发展到了2700余人。由于这些旗人平时享受着丰厚的待遇,部分后代逐步养成了好吃懒做、不学无术的习惯。

为了纠正这一劣习,清光绪十六年(1890),由山东督粮道和驻德州城的满州营联合出资,建了这座“正谊书院”专门招收满族儿童。清朝末年科举制度废除后,正谊书院停办改为“劝学所”。相当于今天的教育局,时设所长1人、劝学员4人,负责督促兴办学堂等事请。

1916年(民国五年)改为德县县立师范讲习所的附属国民学校,当时只有一名老师30个学生,后来又改成了师范讲习所的附属小学。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学生两个班,男57人、女6人共63人。日伪时期改为“芦家井初级小学”。1946年,德州解放后,芦家井初级小学的教学秩序迅速恢复,第一任校长为周美蕊。1949年更名为“石芦街小学”。

解放初期,学校有四个班150名学生。1962年学校面积扩大、校舍翻新、扩建。1967年改为“育新街小学”,1969年增设两个初中班。1983年恢复为“石芦街小学”。1985年扩为12个班、573名学生、教职工46人。

石芦街小学原是孩子们摇头晃脑背诵四书五经的地方,曾是晚清教育改革的先锋,今天它仍是德州城教育界的一朵奇葩。120余年来,德州城在封建主义、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统治下,历尽艰辛地站了起来,阔步迈入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石芦街小学它也历经了两个甲子之年,在这期间它见证了德州城的光荣历史、记录了诸多的英雄故事、也写下那些让国人不可忘怀的耻辱历史。今天的石芦街小学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得到了新的发展机遇,现成了一个教学设施先进、齐全的现代化学校。

石芦街曾有过让德州人羡慕的历史,也有过平凡无闻的经历。虽然今天谁也无法确切的说清楚它的那些往事,可它一路留下的痕迹,却永远留在了德州城的史册之中。

几百年前,德州城的尉暑衙门就驻在这里,这里也曾走出过诸多的达官贵人,它那悠长神秘的历史不能不令人回味、感慨。

今天的石芦街,一条长不过百余米宽不过5米的小街巷,高楼大厦取代了土房陋屋,安居乐业取代了贫穷落后;那些火爆的小店铺,那座高雅的学校,那些团结和谐的居民,使这条小街显地那么朴实无华。(马惠彬)

注:卢字与芦字,见本书“卢庄与芦庄”。

关键词:【,德州,街道,史,】,尉署,衙门,驻地,石芦街,
>>>
>>>
频道热点
资讯
明星
星座
历史
  • 4月下旬待播剧,消防题材、古偶甜剧,都市轻喜剧,个个值得看
  • 《没有工作的一年》好气又好笑,都市剧终于不贩卖焦虑了
  • 在生活中总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懂得替他人着想的三个生肖
  • 生肖运势 4月17日 周日 看你的属相适合做什么
  • 【德州街道史】尉署衙门驻地石芦街
  • 明朝一共16位皇帝,把他们的名字连起来念,将发现一个神奇的组合
  • 网站地图 | 高级搜索 | 用户登录 | 忘记密码 | 投稿邮箱:2012648158@qq.com
    管理员QQ:2012648158 赣ICP备180149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