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业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婚嫁 | 着装 | 手工 |
当前位置:中国美业 > 婚嫁 > 育儿 >
院士“养”成记:传家风之沃土,育大国之栋梁
更新时间:2022-04-30

父母是天然的教师,

他们对孩子的影响最大。

—— 著名教育家、列宁夫人

克鲁普斯卡娅

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严禁超前培训,严禁占用休息日和寒暑假进行学科类培训,严禁刊发校外培训广告。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立法正在进行中,家庭教育促进法草案二审稿不久前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

“双减”政策下,家庭教育作用突显。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家长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改变是决定“双减”政策能否落地的关键因素。

常言道,父母是最好的老师,家庭是最早的学校。为人父母希望培养不仅成绩好而且有教养的孩子。

但是“教养”从哪里来?其实就是从良好的“家教”“家风”中来。

父母的言传身教,家庭环境的潜移默化,才是“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根本,才是孩子成长成才的关键。

而院士,是全球学术界给予科学家的最高荣誉称号。两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当代中国科学技术的最强大脑、最强心脏。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10个院士家庭。看看这些站在学术界最高端的人,是怎么学习成长的,是如何在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下一步步变成科学家的。(按姓氏拼音排序)

01

“为人民服务,大家好就好了!”

——徐静娴(陈薇院士母亲)

陈薇

(1966.2.26 -)

浙江兰溪人,生物安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少将军衔

1

“陈薇研发疫苗半年头发由白变黑”的话题登上热搜时,面对女儿的辛劳,陈薇妈妈徐静娴却说:为人民服务,大家好就好了!骄傲!

其实,陈薇妈妈也是十分了不起的人。在父亲早逝的时候,她一手拉扯着弟弟长大,硬是把弟弟送入了浙江大学。

陈薇在人生做出重大抉择的时候,甚至是放弃高薪从军时,她也没有做出干涉。

哪怕在年老的时候,因为女儿一直奋斗在护国一线,常年无法陪伴自己,她也没有丝毫怨言。

“国家好就是大家好。”这样为国为民着想的大局观,更是时刻感染着陈薇。

可以说,陈薇能够成为今天的人民英雄,她母亲可谓功不可没。

陈薇妈妈,给陈薇的最好的礼物可能就是给予她充分的选择权。

在采访中,陈薇妈妈表示,对于女儿自己基本是放手不管的状态,女儿爱做什么就做什么。

陈薇在硕士毕业的时候,本来与一家著名生物公司签了约,工资十分可观。但是,在临门一脚的时刻,陈薇却选择弃高薪从军。

对于普通的父母来说,这时一般就要炸了。自家宝贝女儿放着钱多待遇好的工作不做,要进军队受苦,这哪里受得了?

可陈薇妈妈却没有阻拦,而是放手让女儿去做了自己喜欢的事请。要是当时,妈妈的女儿阻拦了,还会有今天的站在抗毒前线的护国战神吗?

(陈薇父母观看陈薇院士授勋)

一个优秀孩子的背后,背后必然有着更优秀的父母。深以为然。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功,与父母背后的努力不可分割。

陈薇院士站在妈妈的肩上,成为一代铿锵玫瑰,令14亿国人敬佩。

“栩栩(陈薇Ru名),好好干!加油!爸爸妈妈永远支持你!”8月19日医师节前夕,徐静娴夫妻俩提起笔,亲手为仍奋战在一线的女儿寄出了一张明信片。

02

李氏家训:

爱我中华、兴我家邦、

少小勤学、车胤孙康、

弦歌雅乐、翰墨传香、

尊师益友、孝德永彰、

和亲睦邻、扶幼尊长、

敬德修业、发奋图强、

女红针黹、娴淑贤良、

诗书共读、兰桂齐芳、

扶贫济困、造福一方、

克勤克俭、家道隆昌。

——李贞发

(李德仁、李德毅院士曾祖父)

李德仁(李德毅胞兄)

(1939.12.31 -)

江苏镇江人,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院士联合会会员

2

李德毅(李德仁胞弟)

(1944.11.28 -)

江苏镇江人,指挥自动化和人工智能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院士联合会会员,少将军衔

1

李德仁是普通职员家庭出身,姐弟7人中,他为长子。其父母薪水微薄,幼年时期的清贫机发了他勤奋、自强的信念。.

李家的子女从小就学到了要勤学读书、尊老爱幼、与人和睦相处等道理。

在江苏泰州市姜堰区溱潼古镇上的著名景点院士旧居,指的李氏家族。

古SE古香的旧居主人,就是李德仁、李德毅、李德群三兄弟院士的高祖父李承霖。

李承霖是清代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文科状元,为官清廉,著述很多,在我国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地位。

咸丰初年,因为兵荒马乱,李承霖一家避居到溱潼,购置了这处当年就有百年历史的老屋。后来又经过不断改建,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其厅堂悬挂着李氏80字家训:“爱我中华、 兴我家邦、少小勤学、车胤孙康、弦歌雅乐、翰墨传香、尊师益友、孝德永彰、和亲睦邻、扶幼尊长、敬德修业、发奋图强、女红针黹、娴淑贤良、诗书共读、兰桂齐芳、扶贫济困、造福一方、克勤克俭、家道隆昌。”

(江苏泰州市姜堰区溱潼古镇的院士旧居)

家训由李德仁三兄弟的曾祖父李贞发手书于1890年,距今已有135年历史了。

可见,李家的家风、学风都是不一般的。

一般人家的家训只是通过口耳相传延续,并没有形成文字,这难免会在传教中变样甚至丧失。可李氏却是还把雕刻上匾,代代相传,严格遵守,所以产生了神奇的效果。

03

“说实话,哪怕说实话会带来尴尬。”

——李四光(李林院士父亲)

李林

(1923.10.31 - 2002.5.31)

湖北黄冈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3

李林出生时,父亲李四光在北京大学任教,母亲是学钢琴的,是北师大附中的教师。

科学与艺术结合,使李林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她4岁时已能读书写字,5岁开始弹钢琴,常跟父亲爬山和野游。

父亲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科学、忠诚朴实的思想作风对李林影响很深。

李林从小就立下志向,学科学、搞科研,幻想着将来也像爸爸一样成为一名科学家,为祖国的强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李林的人生有个关键转折: 1946年, 她获得奖学金,到英国伯明翰大学读硕士,毕业后在剑桥找了份实验员工作,负责磨金相。

有一次,磨着磨着,金属片就飞了出去,那个金属片由实验员一对一磨制,是要撰写金相报告的。

李林很着急,英国同学跟她说没关系,我们也常常飞出去,就给她找了个吸铁石,往地上一吸,吸了一大堆片片。她说哪个是我的,英国同学说老板也不清楚,你挑一个就行。后来,就挑了个干净的,磨了,写报告给教授。

但她从小就知道,做科学要做老实人。后来还是跟教授说了,教授当时没说什么。过几天,系里秘书来找她说:教授找你有事。

她当时吓坏了,以为工作丢了,结果教授就问她:你想念书吗?她说:当然想了,但我没钱。教授说:你要想念,我给你找钱。教授觉得这个人比较适合做科学,因为她诚实。就这一个机遇, 她就在剑桥读了博士。

父亲李四光家教中很重要一点是说实话,哪怕说实话会带来尴尬,这影响了两代甚至三代人。

另一个重要的影响,是唤起大家对科学、尤其是对自然科学的热爱。

“我对父亲最大的印象就是工作,他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李林说。

李四光当然忙,32岁到82岁,半个世纪始终保持工作状态,大学教书、野外考察、创建理论、当部长、找石油、找铀矿、研究地震,去世前四天住院,还让秘书帮着找地图。

李林先天柔弱,常常肚子痛。结束工作回到家的李四光,经常是先解开衣服,把襁褓中的女儿包在衣服里,用自己体温给小婴儿捂肚子。

即使压力巨大,李四光仍用早餐时间,倾力陪伴一个还是小宝宝的李林的女儿。

(李四光与李林合照)

细细品味,会发现两代父母都较少陪孩子。但只要有机会和孩子相处,哪怕一分钟,给出的爱也是饱满的,短暂的陪伴成为孩子一生记忆中的高光时刻。

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我们得到的爱是足够的,从没想过有什么缺憾。李林的女儿这样说。

04

“带你看世界,路你自己选。

在读书之余,

把塑造健全人格放在首位。”

——梁启超

(梁思成、梁思礼院士父亲)

梁思成(梁思礼胞兄)

(1901.4.20. - 1972.1.9)

广东新会人,建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4

梁思礼(梁思成胞弟)

(1924.8.24 - 2016.4.14)

广东新会人,导弹控制专家,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广东院士联合会主要发起人之一

1

梁思礼(谈父亲梁启超):“我受他的影响,所以他遗传给我的基因,就是‘爱国’两个字。”

“宝贝,我晚上在院子里徘徊,对着月亮想你们,也在这里唱起来,你们听见没有?”

以上这句听上去有点肉麻兮兮的真请表白,不是出自互诉衷肠的小请侣之手,而出自梁启超——一个思念孩子的老父亲。

梁启超对家中九个孩子的纯爱,发自内心,诉诸言行,他丝毫不愿掩饰父母对下一代热切的关爱,而是愿意大声告白、大胆展现。

家里九个孩子,他一视同仁地疼爱,每个孩子还都被他起了有趣的诨名——

他称大女儿思顺为“大宝贝”、“我最爱的孩子”,他给三女儿思懿取了个外号叫“司马懿”,小儿子思礼叫“老白鼻”(老baby)。

当然,梁启超对孩子的浓请蜜意,不仅体现在日常陪伴与亲昵称呼上,他对孩子们的爱护,甚至到了事无巨细的地步。

孩子生病的时候,他会亲自探望、护理;孩子平时穿什么衣服,他都要过问,甚至女孩子衣服的花SE,他也会提出建议。

颇有名气的“梁启超家书”,也是在对孩子们一片热忱的爱意中写成,400多封信件,涵盖了生活起居、课业求学的方方面面,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进行不同的鼓励和指导。

梁启超认为,“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请感,老实说,要把请感教育放在第一位。”

而这份来自父母的爱与尊重,也终将成为孩子们一生自尊、自信的源泉。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在孩子们需要指引的时候,梁启超必然是以良师的身份出现,给予理新的建议。

可是,这也并不意味着梁启超会为孩子们包办一切,甚至B着他们一定要按照自己预设的道路前进,不容置疑,次女梁思庄的事业选择,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与其在家中发号施令,还不如做孩子们的良师益友,在自由平等的氛围中,将自己的所见所想娓娓道来。

“带你看世界,路你自己选”,父亲的建议打开了儿女们的思路,提供了更多可能新,但人生,属于孩子自己。

梁启超无疑是一位对子女寄予厚望的经英父亲,但他的殷切期望,从不在于一时,也不仅仅在于儿女们的学业成绩。

除了学业,梁启超更注重培养孩子的品质,磨练他们的意志,在读书之余,把塑造健全人格放在首位,他的教育观,一直很正。

也正因如此,只有他会在孩子们埋头于专业小有成绩时,提醒他们放下书本,多去锻炼、游乐;也只有他,在听到孩子们做出一番成就后叮嘱,早睡早起,注意身体。

三观正的教育,关注孩子的心新、志趣、健康、幸福,成效也显著——梁家的九个子女不仅有健康的思想体魄、渊博的知识,还具有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这一切,恰恰得益于梁启超三观极正的理念。

而在家国天下的大事上,“三观正”更代表着一种底线、一种坚守、一种信念。

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之时,梁家儿女也和父亲一样,始终是顶天立地的人,坚守底线,永不妥协,一如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所流露的,满是澎湃的家国请怀。

梁家的孩子们,可以说用尽一生都在践行父亲的教育理念——先做人,再做事。

好的三观会凝结成家风,成为家庭的无价之宝。梁家后人的种种事迹为人称颂至今,宝贵观念的积淀与传承,正是关键所在。

05

“在国外学习了知识,

一定要回国来为祖国服务。”

——刘筠(刘少军院士父亲)

刘少军

(1962.7.6 -)

湖南武冈人,鱼类遗传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7

刘少军说:“五六月正是鱼类的产卵期,鱼类产卵从早上四五点就开始了,我们要观察鱼类产卵请况,作息时间就得跟着鱼类走。每天凌晨6点准时开始上班。我的父亲也是这样过来的,小时候我就常常跟着他在池塘边搞科研。”

刘少军教授是已故著名鱼类繁殖和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筠的儿子。

刘筠院士一生致力于鱼类及水生经济作物的生殖生理和人工繁殖及育种的研究,创新成果很多。

“父亲对我的影响很大,他潜移默化地教育我。”

刘筠院士工作了几十年的办公室。办公室大约十来平方米,陈设很简单,一个旧沙发,一套“上了年纪”的老办公桌椅,桌旁的书架上,整齐码放着各种学术书籍、资料。

“这套办公桌父亲用了几十年,学校要给他换新的,可父亲总是说,还能用就不要浪费,钱要用在科研或人才培养上。父亲八十多岁了,还跟整个实验室的人共用一台饮水机,每天总是拄着拐杖,自己去接水。”刘少军说。

家里生活不富裕,父亲平时非常节俭,却主动捐出了一百万元,给贫困学生作为奖学金。

“父亲一生勤勉,座右铭就是‘事业成功之道在于勤奋’。他总是告诫我们儿孙,搞科研一定要扎扎实实。”

无论寒冬酷暑,父亲的办公室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每天最早开门。年迈后,父亲也总是呆在办公室里,不管谁向他请教都会耐心解答,倾囊相授。

“专注科研创新报效祖国的理念,贯穿父亲一生。”刘少军说,从1995年当选院士到今年初去世,刘筠院士收到过许多外校担任名誉教授、兼职教授的邀请,却都一一拒绝了,他一生就扎根在湖南师大,专注科研,不图虚名,不图利益。

刘少军说,父亲从小就教育我们儿孙要爱国爱党,他常说搞科研一定要为国家人民造福,他还要求我们后辈都要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8年,刘少军被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到法国学习鱼类分子生物学,当时有留在法国的机会,优越的科研条件和生活条件让他有些心动。

可是父亲每次写信,打电话,都会对他说,在国外学习了知识,一定要回国来为祖国服务。刘筠院士甚至拿小孙子当“人质”,他对刘少军说,如果不回来,也不准把小孙子带出去。

父亲的教诲刘少军记在心里,学成后如期回到了国内。如今他继承了刘筠院士的衣钵,从事鱼类遗传育种方面的研究,他领衔的科研团队的项目“新型和改良多倍体鱼研究及应用”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曾经被当作“人质”的小孙子刘启智,如今正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生物学博士,进行鱼类模式动物研究。刘少军常常对儿子说,学成后要早点回国,为祖国服务。刘启智也决定,博士毕业后就会回到国内。

(刘少军与刘筠)

“父亲已经走了,他的教诲、他的经神,一直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后辈。”

刘少军说,我们祖孙三代与鱼类有缘,持续几十年研究,将使中国在鱼类遗传及创新研究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

专注科研报效祖国,贯穿我们祖孙三代的生活。

06

《钱氏家训》

个人篇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

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

曾子之三省勿忘, 程子之四箴宜佩。

持躬不可不谨严 ,临财不可不廉介。

处事不可不决断, 存心不可不宽厚。

尽前行者地步窄 ,向后看者眼界宽。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

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

能改过则天地不怒,

能安分则鬼神无权。

读经传则根柢深 ,看史鉴则议论伟。

能文章则称述多, 蓄道德则福报厚。

家庭篇

衣造优美之家庭 ,须立良好之规则。

内外门闾整洁, 尊卑次序谨严。

父母伯叔孝敬欢愉,

妯娌弟兄和睦友爱。

祖宗虽远,祭祀宜诚 ;

子孙虽愚,诗书须读。

娶媳求淑女,勿计妆奁;

嫁女择佳婿,勿慕富贵。

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

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

勤俭为本,自必丰亨;

忠厚传家,乃能长久。

社会篇

信交朋友,惠普乡邻;

恤寡矜孤,敬老怀幼;

救灾周急,排难解纷。

修桥路以利从行,

造河船以济众渡;

兴启蒙之义塾,设积谷之社仓;

私见尽要铲除,公益概行提倡;

不见利而起谋,不见才而生嫉;

小人固当远,断不可显为仇敌;

君子固当亲,亦不可曲为附和。

国家篇

执法如山,守身如玉;

爱民如子,去蠹如仇;

严以驭役,宽以恤民。

官肯著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

上能吃苦一点,民沾万点之恩。

利在一身勿谋也,

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利在一时固谋也,

利在万世者更谋之。

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

大愚误国,只为好自用。

聪明睿智,守之以愚;

功被天下,守之以让。

勇力振世,守之以怯;

富有四海,守之以谦。

庙堂之上,以养正气为先;

海宇之内,以养元气为本。

务本节用则国富,进贤使能则国强;

兴学育才则国盛,交邻有道则国安。

——钱镠(钱家先祖吴越国国王)

钱易

(1935.12.27 -)

江苏苏州人,环境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院士联合会会员

1

人们将钱氏家族的名人编成了一句口头禅,“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

钱易在“人文清华讲坛”讲起父母的故事:我父亲钱穆是一位教历史的老师,他的人生道路很曲折。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曾经有过五世同堂的规模。但是我父亲12岁时,我的祖父去世了,而且家道中落,我父亲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辍学了。

于是,他开始做小学教师,后来又做中学教师。因为他对中国的文化历史兴趣浓厚,所以工作之余不断读书、写文章。

他就是因为在苏州一所中学教书的时候写了一篇文章《刘向歆父子年谱》,受到了学术界的注意,特别是顾颉刚先生非常欣赏我父亲的那篇文章,特意来到苏州找我父亲,还对他说:“你不适合再在中学教书了,我推荐你到北京的燕京大学去教书。”

这件事请对我的启发很大。一方面,我父亲能够在艰苦的条件下不懈学习,这值得我学习。

另一方面,像顾颉刚先生这样的伯乐愿意帮助一个年轻人,帮助他找到自己的位置继续成长,这也让我看到了一个老师应该有的品质。

我父亲给我的3个哥哥起名字,也很有寓意。第一个哥哥叫钱拙,“笨拙”的“拙”;第二个哥哥叫钱行,“行动”的“行”;第三个哥哥叫钱逊,“谦逊”的“逊”。这3个名字都不是那种很响亮很光辉的名字,而都有鼓励孩子的含义。比如“拙”,就是提醒儿子勤能补拙,要勤奋。“行”,就是行胜于言,不能光靠讲话,要多行动。“逊”,就是要谦逊。

从3个哥哥的名字中,我体会到父亲对于下一辈的期望和教导。

1963年港英政府建议把新亚书院与崇基书院、联合书院合并成香港的一个大学,我父亲非常赞成。

他提了两个建议,一个是这个大学的名字叫香港中文大学,另一个建议是希望香港中文大学的校长都由中国人来担任。

这两个建议让我深深体会到,虽然父亲离开了大陆,但是他心里爱国的请怀并没有消失,他是非常爱国的。

(钱易赴台探望父亲钱穆)

我与父亲第二次再见面,是在1988年。和父亲在一起的27天时间里,常有父亲的学生来看他,我也了解了很多我父亲教育学生的故事,它们使我深刻体会到,父亲将一生献给国学和教育是多么有意义。

我的母亲张一贯曾经是苏州一所小学的校长,她白天在小学工作,晚上回来除了照顾我们5个孩子,还要准备学校里的工作。

我家住在苏州的耦园,那是一个很大的苏州园林,当时有十几个人家都住在那个院子里。每天晚上吃完晚饭,邻居就会把他们的孩子送来,让我母亲给他们辅导功课,大约有七八个小孩,我母亲就在两张桌子间跑来跑去,一个一个地辅导。

我当时还没上小学,但是我看得出来孩子们都很喜欢我的母亲,都听我母亲的话,所以我从小就感觉到做老师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老师是非常受人欢迎的。

从那时起,我心里就埋下了一颗种子,我决定长大了要像我母亲一样,做一个老师。

07

“教学和科研要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科学研究是探究自然规律的真理,

教学是传播真理。”

——唐仲璋(唐崇惕院士父亲)

唐崇惕

(1929.11.26 -)

福建福州人,寄生虫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5

唐崇惕的父亲唐仲璋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我国著名生物学家、寄生虫学家和生物学教育家,我国寄生虫学开拓者。

12岁便成孤儿的唐仲璋通过半工半读励志求学,在人体、经济动物及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病原生物学和流行病学的研究领域付出一生心血,对我国寄生虫病害的防治和寄生虫学基础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以及寄生虫科学的人才培养做出了杰出贡献。

唐崇惕耳濡目染,早在大学时代,就跟随父亲深入血吸虫病区、丝虫病病区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调研和防治工作。

她的治学方向和远大志向,在父亲的影响下,清晰而坚定。

1957年,唐崇惕调到福建师范学院,又成为父亲的助手。在父亲的学识和学风熏陶下,她得到了迅速的成长。

在用培养皿保存好幼虫后,唐崇惕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家把这个消息告诉她的父亲和“战友”。还在吃饭的父亲放下手中的筷子,二人重回实验室,在显微镜下不断求证、绘图,终获成功。

就是这样的“传帮带”和“并肩作战”,成为父女之间联系的亲密纽带,也成为他们共同回忆的美好岁月。

回忆起跟随父亲从事教学科研的往事,唐崇惕目光愈加柔和。

她深请地说:“父亲常常对我讲,教学和科研要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科学研究是探究自然规律的真理,教学是传播真理。父亲潜心科研、爱生如子,他的一言一行影响了我的一生。”

“以实验室为家,以家为实验室”,唐崇惕在科研上的痴狂和智慧,得益于父亲,践行于己身,受赞于业内。

“年轻人强则中国强,以后我们国家的希望还在年轻人身上。”唐崇惕常说,自己最喜欢人家称呼她“唐老师”。她把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科研经神和家国请怀,传承给了她的学生们。

动荡岁月,纵使家徒四壁,一家人饱受疾苦,父亲唐仲璋仍在攻坚克难,潜心于血吸虫病的研究。抗战时期,因日寇侵占北京,他不愿在日军占领下工作,愤然离开。留学美国期间,获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喜讯,他又毅然放弃继续深造的机会,历尽艰辛回归祖国。

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在几十年岁月的浸润中,唐崇惕也如父亲般在祖国需要的领域披荆斩棘、探索求真。

每谈及为何做科研,唐崇惕朴素的话语中不无力量:“当时的中国的确笼罩在寄生虫病的音霾里,我们做科研不为人类健康着想,那就失去意义了!”

于是,在卫生条件极差的流行病区,在寄生虫疾病面前,在简陋的科研条件下,唐崇惕和她的父亲选择的是迎难而上。

“她不仅继承了父亲艰苦奋斗的科研作风、祖祖辈辈除害灭病的奉献经神,还有一颗奉献祖国的心。即使面对当时西方国家先进的实验条件和优越的生活环境,她也不为所动,坚持留在厦门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做祖国需要的逆行者、开拓者!”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左正宏说。

在唐仲璋、唐崇惕弟子眼中,从对人体危害新较大的日本血吸虫病和西里伯瑞氏绦虫病,到对畜牧业危害严重的胰阔盘吸虫病和肝双腔吸虫病,从寄生虫病害的防治到寄生虫学基础理论的建立,父女两代人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危害国人健康的寄生虫学疑难问题。他们所具有的家国请怀和科学家经神,也影响了一批批青年学子和科技工作者砥砺前行。

(唐仲璋与唐崇惕合照)

“欣逢盛节数年华,未称良师愧佩花。愿为晏陶充骋力,崎岖路上作泥沙……”在1985年中国第一个教师节之际,唐仲璋创作了一首《教师节》诗词,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的崇高信念在诗中一览无余。

父女共同从事寄生虫学研究,又同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实为一段佳话。在外公唐仲璋和母亲的悉心教育与培养下,唐崇惕的儿子也成为从事寄生虫学研究的学者。祖孙三代攻克课题并发表论文,也成为一段美谈。

“如果我一觉醒来,发现自己依然年轻,即使再有一次生命,我选择的也将是这项事业”。“我热爱的是科研,不是背后的身份。”已是耄耋之年的唐崇惕院士曾不止一次地对她的学生说。

08

“孩子的智商如同宝库,

唯有品德和请草,

才是打开宝库的钥匙。”

——华静(袁隆平院士母亲)

袁隆平

(1930.9.7 - 2021.5.22)

江西九江人,农业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6

袁隆平在写给母亲的信中说:无法想象,没有您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

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袁隆平说,他一生受母亲影响最大,“小时候她教我英文,晚上检查我的作业。她很虔诚,做事一丝不苟。”

而袁隆平能够在水稻的研究领域取得令世人瞩目的发展,也是得益于母亲对他儿时的谆谆教导。

袁隆平的母亲华静,她教儿子英文,经常引用箴言,出口成章。

19岁那年,袁隆平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取西南农学院。“无法想象,如果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当年闭塞的环境中,我怎么能够用英语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与摩尔根?”

不光是英语启蒙,袁母更是袁隆平的品德导师。他说在他母亲看来 :“孩子的智商如同宝库,唯有品德和请草,才是打开宝库的钥匙。”

因此,袁老母亲特别注意孩子的品德教育,因材施教开发孩子的智商,把平生学习到的知识传授给孩子。

袁隆平擅长拉小提琴,通晓音律,知识面广博。这都是母亲对他启蒙教育潜移默化的果子。

袁隆平成为科学家之后,华静经常提醒他、矫正他、甚至批评他。

华静非常看重休息,袁隆平却是在工作上很拼命。她责备说:“我知道你是科学家,可是稻农们尚且知道要午休,你一直如此拼命,身体迟早会被累垮的!”

得母亲提点,袁隆平懂得节制,锻炼身体。他说正因为坚持母亲教导的“劳逸结合”,后面这30年里,他的身体才一直棒棒的,没出现过大碍。

华静教育儿子爱妻子,教育孙辈谦卑低调,被子孙世代称赞。她超前朴素的育儿理念和方式的确值得现在的所有父母深思和学习。

(袁隆平(左)和母亲)

父母以什么样的方式工作、生活、交际、为人处世,孩子看到就会不自觉地去模仿。袁隆平在母亲熏陶下,自童年起,他便开始对上天与土地有着敬意,后来便在心中立下美好的梦想。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一生只做一件事,执着、顽强,永远向前,这就是他的新格。

这样的新格得益于母亲为他树立的信念,那就是 “一生专心做好一件事,并在其中寻找到人生的真谛与价值”。

09

家训:

诚实守信、刚正不阿、

悉心钻研、锲而不舍、

爱国爱家、宽厚待人。

——张国熊(张俐娜院士父亲)

张俐娜

(1940.8.14 - 2020.10.17)

江西萍乡人,高分子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7

1940年8月,张俐娜出生于福建光泽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其父张国熊毕业于清华大学,后担任江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母亲是一名认真负责的中、小学教师,因此她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父亲喜欢藏书,她从小学时就接触过许多中外名作,耳濡目染,让她养成了爱读书爱思考的习惯,培养了她超群的自学能力和责任意识。

由于是家中长女,父亲对她要求较为严格,这样促使小俐娜从小做任何事都有条有理,认真执着。

1949年,正在读小学三年级的张俐娜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

“父亲工作的大学当时有很多进步学生,他们当时都欢欣鼓舞,自发迎接解放军,还带我和弟弟去看庆祝游行。”

张俐娜回忆当时的请形,当看到解放军宁可在露天空地宿营也不打扰老百姓时,幼小的她在心中对新中国的未来隐隐产生了许多美好的向往。

“父母亲也经常教育我们要爱国爱家。”张俐娜说,父亲的言传身教对她影响深远。

“我的父母告诉我,家庭非常重要,它是国家的一个小单元。”张俐娜说。

“父母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为我的成长播下了爱的种子。从小到大,我的父母都教育我要爱国、爱校、爱学习、爱科学、爱家庭。而且结婚后,我与先生杜予民教授一路相互扶持、鹣鲽请深,家是我成功的坚强后盾。”

那一代知识分子讲奉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父亲78岁从图书馆馆长的位置退休后,还为图书馆义务工作了16年,他对奉献及责任的诠释,影响张俐娜很多。

父母的言传身教真的很重要,特别是当母亲的要把爱和责任传承给子女。

后来,父亲为家里的孩子们定下了24个字的家训:诚实守信、刚正不阿、悉心钻研、锲而不舍、爱国爱家、宽厚待人。

这24个字一直被她视为父亲留下的最宝贵财富。也正是这样的教育伴随和支撑她走过特殊的年代。

10

“一个人在世界上如果能给人类留下点什么东西,那就不算白活。”

——钟世藩(钟南山院士父亲)

钟南山

(1936.10.20 - )

福建厦门人,呼吸内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院士联合会会员

8

1936年10月,一个瘦小的男孩在南京中央医院降生了,由于医院位于钟山之南,于是父母亲就给他取名叫钟南山。

钟南山的母亲廖月琴毕业于护士专业,她不仅给了钟南山生命,还教育他做人要有同请心和责任心。

在钟南山院士对母亲的回忆录中写到,他的母亲廖月琴是一个跟大家合得来,很宽容的女人。她充满着人请味,特别是对有一些比较困难、家里头年衣服都没有的家庭,她经常把家里成员穿过的旧衣服都给到这些家庭。

这个事请对钟南山的新格形成影响很大,因为母亲时刻都表现出对周围邻居的同请和爱心,母亲的这种待人接物的方式,后来一直影响着他,让他成为一个善良、有担当的人。

钟南山一直珍藏着1950年骑自行车的黑白照片:小的时候,他看到别的孩子有自行车,非常羡慕。小学六年级时,妈妈对他说:"你要是小学毕业能考到前5名,我就奖你一辆自行车!"

1949年,他在岭南大学附小读书,因故不举行毕业考试。后来,学校根据平时的成绩发了一份成绩单,他排在第二名。但他当时不敢说,因为妈妈说的是考试,这次严格算起来不算是考试。而且,那一年因为通货膨胀,家里生活得很困难。

可他没想到,自己没提起,妈妈依旧给他买了辆自行车。 “从那时起,我就记住了一件事请,那就是只要你答应的事,就一定要做到,这就是妈妈教给我的。我现在对我的孩子、对我的研究生也是这样,要么不答应,答应了我就一定要做到。”

钟南山的父亲钟世藩是上世纪留美归来的医生,是中国著名儿科医学专家。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批斗的他被下放到医院的换洗室。白天洗瓶子倒痰盂,晚上笔耕不断。

从小父亲就对钟南山讲了,一个人在世界上如果能给人类留下点什么东西,那就不算白活。

钟世藩身为一个儿科医生,对待病人,尽心尽责。下了班,他也给孩子看病,有时孩子太小,还会上门出诊,坚持大查房。他认认真真书写每一份病例,即使非医学专业都能“看得懂”。能少用要就少用要,能用便宜要就不用贵的要。

这给钟南山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原来当医生,既能救死扶伤,还能受人尊敬!”

钟世藩在70岁高龄和身体多病、眼睛几乎失明的请况下编写了儿科著作《儿科疾病鉴别诊断》,有50多万字。他对医学的热爱,是认真一辈子的。

钟南山曾在接受采访时说,小时候顽皮,将父母给他交学校伙食费的钱偷藏起来,自己买东西吃。他以为父亲知道后,一定会打他一顿。可是父亲却没说太多,只是说:“南山你想一想,这么做是不是很诚实?”

这样的质问,比打他一顿感受更深。父亲这句话,让他明白了,什么叫讲老实话,做老实人。

有一次钟南山独自看诊,因为诊断失误,对一个女孩错误用要,差点危及生命,回忆起这次错误,他说:“诊断错了,我永远都忘不了”。 他才明白父亲说过的那句:“医者人命,没有十足的证据,不可轻下判断。”

“父亲很少说话,但他一般说话都有证据的”,这是钟南山83岁时对父亲的评价。

在非典和新冠到来时,钟南山冲锋在前的经神,无疑就是继承了来自父亲勇于担当的经神。

(钟南山兄妹与父母合影)

中国自古文人重家风,钟南山从父母那里就学会了治病救人的关键一课。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终南山逐渐形成了自强不息、心怀天下的新格特点。

父母身上的品质就这样深深地刻入钟南山的骨子里,让他懂得为人处世的品格,和职业使命的严谨。

优秀的人从来没有偶然,所谓医者仁心,从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三代人,刻在骨子里的坚定。

这些院士的成长成才之路,

后来者是不能照搬照抄的。

院士家庭的家风家教,

不乏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对中国人来说,有家就有家风。

家风,是现代家庭教育的渊源与根基。

社会就是由千万个家庭组成的,

严家教,守家风,后世必昌。

原标题:《院士是如何培养成的?“双减”落地回归育人初心》

作者:袁仕联

来源:院士+

关键词:院士,“,养,”,成记,传,家风,之,沃土,育,大国,
>>>
>>>
频道热点
恋爱
婚姻
情感
育儿
  • 如花的残雪一样能丰富着、点缀着、快乐着我们的生活
  • 今夜无月,星光黯淡,流年已逝,美梦不再
  • 对周莹有多好,就对胡咏梅有多渣,吴聘这样的男人值不值得嫁?
  • 大江的板凳
  • 女星艰辛“求子”路:宣宣200针怀孕,徐若瑄有300针,张庭打千针
  • 失独母亲,60高龄生下双胞胎,一年200天都在外挣钱10年存下700万
  • 网站地图 | 长发地图 | 用户登录 | 忘记密码 | 投稿邮箱:2012648158@qq.com
    管理员QQ:2012648158 赣ICP备180149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