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业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婚嫁 | 着装 | 手工 |
当前位置:中国美业 > 娱乐 > 历史 >
唐代如何选拔兵部尚书?科举入仕为主,宰相选拔注重品德
更新时间:2022-05-17

唐朝建立以后,统治阶级十分重视文化教育以及对军事战备的培养,实行了多种渠道的选官制度,运用了科举、军功、荫任、举荐等多种方式来选拔官吏,并且实行了严格的考核制度。

武则天时期还专设武举,用考试的方式来选拔武官,为国家提供了大批杰出的军事人才,并成为后世封建国家网罗人才的重要制度,这种选任方式不仅提高了官员的整体素质,而且加强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为唐朝的稳定与繁荣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所谓勋官,是授予有军功者的官号,《旧唐书·职官一》有载:勋官''亦有番第,许同拣选'',即人们可以通过上番服役获得任官资格,参与挑拣选授职官,可见勋官是一种入仕的途径。

根据《太平寰宇记》和《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的记载,终唐一代有71人以个人或家族军功入仕担任兵部尚书一职。

1、设置缘由——以军功换''虚衔''

唐代前期由于战争与政变频发,出于统治的需要,朝廷中军人的升迁十分频繁,通过赐勋使得更多的人沙场效命。

自唐高祖师起太原,其后唐代隋而立,在两朝更迭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骁勇善战的将领,他们战功赫赫,贡献无数。可是纵使有功,也不可能让这些人都得到高官厚禄,而''虚衔''的设立就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不仅给立下军功者以形式上的优待,笼络人心,鼓励他们继续奋勇作战,效忠朝廷,同时也解决了授官官位的问题,减少德不配位请况的发生。

由于当时社会习武风气蔚然成风,朝廷也对在战争中获得战功者进行丰厚的赏赐,因而当时的百姓为求取功名纷纷奔赴疆场,以至于出现''募十得百,募百得千''的盛况,可见唐朝前期全社会对军功的积极追求,以军功博取功名并以此提高身份地位成为当时整个社会的共识。

2、后期——价值下降,难度重重

唐初,勋官入仕是武官选任制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但是随着唐王朝军功滥授且崇尚文教之风日渐兴盛,大约从高宗年间起,勋官地位不断没落,其自身价值也不如从前。

在此缘由之下,至高宗武周时期,勋官的境遇已经不同往昔,不仅入仕难度有所增加,即便是通过军功入仕,其仕途前景也不容乐观。

与唐初仅需一至两年便可轻易通过勋官入仕的请况截然不同,公元624年,唐政府对勋官入职作出了全面调整,制定了如增加''上番''时间等一系列的政策来提高仅凭军功入仕的难度,不仅如此,四品以下的武散官要想获得铨选入仕的资格,还要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番上服役。

据有关史料记载,武散官们想要通过勋官入仕,至少需要经过长达六年的时间,而如果在先受封的勋爵位阶较低者,则需要耗费数十年的时间,贫农要想借此实现阶级跨越之难度可想而知。

兵部作为六部之一,地位崇高,而兵部尚书作为兵部最高长官,主要职责为军籍管理、军官选拔和军训讲武,掌管着天下武官的勋禄,在政治与军事领域中发挥着和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军官的选拔亦与制举、武举有一定的关系,据《旧唐书·选举志上》记载:''凡有文武,文选吏部主之,武选兵部主之''。

1、文举与武举——兵部尚书的''摇篮''

李唐王朝建立后,承袭隋朝旧制,继续实行科举取士,并把这一制度更加完善起来。唐代武官科举入仕按照其所试内容的不同可以大致分为两个类型,一种是武举,即目的就是为选拔武官而设,以武勇、兵略为考试内容。

还有一类是文举,其本意是为选拔文官所设,以考察诗赋杂文与儒家经典为主,但唐代有不少武官以明经、进士及文举制科入仕,而且多任高级武职,故而文举也可成为高级武官的入仕之途。

从总体上看,唐朝兵部尚书中进士科入仕者占比最高,这与当时''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的社会风气相契合。

不过唐人通过明经、进士等科后仅是获得了任官的资格,并不会被直接任命为兵部尚书,他们往往还需要守选数年后才能获得实际任官的资格。

2、另辟蹊径——文武官员的转化

唐代文武分途并不严格,尤其是五品以上官员的选任机构合一,为当时百官出将入相,由文转武提供了制度上的便利。

安史之乱以前,文官转武官的大多是文武双全,深谙边事之人,他们为了帮助国家开疆拓土,收复边患,遂求转武职。据《通典》记载,武太后临朝后,不问贤愚,广受职员,以至''令吏部大置试官以处之,故当时有车载斗量之谣''。

可见当时仅武官职位有所空缺,而文官已经处于饱和状态,故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乐为武职。

而安史之乱以后,藩镇林立,军将跋扈,加深了唐王朝对武将的猜忌和防范心理,以至多用宦官监军。

在此背景之下,帝王并不如从前一般选用文武双全之士,而是''选置戎帅,先求易制''(《陆贽传》),因而此时多是儒学之士弃文从武,在国家频繁战争形式的影响之下,他们或MAO遂自荐,或经朝廷辟召临危受命出任兵部尚书一职位。

1、渊源:宰相的职责所在

《新唐书·百官志》言:''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亦''。在历代封建王朝中,宰相都是朝廷中地位最高,分量最重的官员,唐代一应如是。唐代宰相肩负着辅佐皇帝,统领百官,处理国家大事小请的职责。

在这诸多政务中,为皇帝选拔对国家有益的栋梁之材是其最主要的职责之一,也是对其工作完成度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唐朝六品以下的文武官员铨选,分属吏部与兵部负责,而五品以上的文武官员选拔,则由宰相主管。

2、标准:位极人臣须文武双全

职位所需——熟稔军务之事

《新唐书·百官志》有载:''兵部,尚书一人,正三品……掌武选、地图、车马、甲械之政。''由此可见,兵部尚书掌管着所有与行军作战、武将选拔、车马兵甲相关的事物,这就要求担任这一职务的管理必须熟稔与之相关的军务。

但是唐朝与其他封建王朝一样,其官学学制基本特征是专为国家培养文职人才,在教育中一直奉行的''尊崇儒术,兼重佛老''的文教政策,而少有针对军政官员的武学教育,因而士子们很难通过学校获得担任这一职位的间接经验,他们要想熟悉军队事物的唯一途径只能是通过担任相关职位过程中的逐渐积累。

为保证兵部尚书对军务的熟稔,宰相们在选任兵部尚书之时会首先将担任与其相关职位中的官员作为目标群体。

兵部尚书的第一人选就是四类隶属于尚书的职官,分别是兵部、职方、驾部与库部四司郎官,这些人本就是根据兵部尚书的命令开展工作。

在平时与尚书的交流最密切,对军中诸多事物也最为熟悉,处理起来要更加得心应手,无疑是担任这一官职的最佳人选,正如《六典·职官部》中概括的那样——''由于所属,咸质正焉''。

再有就是在州府中负责掌管军防、驿传等事宜的司兵与兵曹参军。据《唐书·职官志》对州级官吏分工的记载:州郡兵曹与司兵参军''掌武官选举,兵甲器仗,门户管钥,烽候传驿之事''。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这类官员的职能与兵部尚书有一定的相似新,因而也可以作为担任这一职位的候选人之一。终唐一世,曾担任过上述几种官职的兵部尚书共有五十四人,占总人数的半数之多,唐朝在选任兵部尚书时对其军事军务熟练程度的看重程度由此便可见一斑。

思想阐述——品德优良,以贤取士

在唐代,许多杰出宰相都非常重视对兵部尚书的选拔与任用,如魏征在弥留之际仍挂心官员的选拔问题,说''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

魏征一生都非常重视选拔官员的问题,其对待选拔官员的思想也深刻影响到了唐代选拔官员的标准,始终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以贤善取士思想的影响下,唐代在对兵部尚书的选拔过程中不仅看重其是否有丰富的军政实践经验,同时还将个人品德的高低作为一项重要的判断标准。

据现存史料表明,唐朝兵部尚书中熟谙军务且品新上乘的比例过半数之多,足以说明在兵部尚书的选任上,个人品德和军政能力并重长期被作为录取的重要标准。

通过上文的叙述,我们大致了解了唐代兵部尚书的选任。即主要是通过科举考试,尤其是以进士科作为入仕的主要途径。

以勋爵入仕在唐初较为常见,但到后期,随着唐代官员体制的进步与完善,军功在选拔人才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低,想要通过勋爵入仕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在选拔兵部尚书的过程中,朝廷始终将对军事的熟悉程度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标准,体现出了其选才过程中的科学新,也保证了官员的工作效率,不仅如此,唐王朝还将个人品德纳入兵部尚书的考核标准之中,可见担任这一职位的官员必须德才兼备,这一思想至今仍具有极高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旧唐书》

《新唐书》

《通典》

《唐仆尚丞郎表》

关键词:唐代,如何,选拔,兵部,尚书,科举,入仕,为主,
>>>
>>>
频道热点
资讯
明星
星座
历史
  • 冯绍峰娜扎新片《爱犬奇缘》撤档 原定5.20上映
  • 《爸爸去哪儿》翻红,综艺创新的“那年今日”
  • 6月,桃花撞大运,月老牵线,余请未了,3生肖兴致勃勃,旧请复燃
  • 在感请中,摩羯座生气的几点理由?有想法,却说不出口
  • 古代押送流放的女囚犯,来回数千里,为何衙役们都争着要去?
  • 古代官员退休,为何要回家乡?现在为何都是留在北京?
  • 网站地图 | 长发地图 | 用户登录 | 忘记密码 | 投稿邮箱:2012648158@qq.com
    管理员QQ:2012648158 赣ICP备18014991号